
伴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也如雨后的竹笋般脱颖而出,疏忽间成了高教战线上的亮丽风景线。高职院校因为起点低、就业好和薪资高受到部分家长和学生的赞誉。然而,当高考生源绝对数量的下降成为事实,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局日益突出,成为困扰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笔者有幸参与了学院2011年的招生宣传工作,曾驱车数千里,走访40多所高中,与多位高中校长、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交流,,对于招生工作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一、招生为何出现困局
1.国家的
在国家普通高校大面积扩招后,其高职层次的招生也成了新的增长点,甚至有的大学将高职教育视为低投入、高产出的绩优股;其次,国家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大合并、大整合和大调整的高潮,在的主导下,只顾及地方利益,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考量,造成了许多地方以地级市为阵地的“点”式的扩张,导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最后,无序的竞争导致众多高职院校之间很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上,最终势必造成高职院校吸引力的损伤。
2.宣传工作严重滞后
高职院校就是主要针对所在地区、辐射全省乃至其他省份进行招生。前几年,因为考生基数的稳固,招生工作也比较平稳,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近年来国家力度较大,缓冲时间较短,高职院校仅仅依靠自身的硬实力已经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相比而言,软实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制高点。而再好的软实力也必须重视宣传工作,否则藏在深巷里的好酒终究会遭到市场冷落。高职院校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宣传观念,仅仅依靠一些官方的报纸和电视台进行推介,或者派几个人去生源地走动一下就草草了事,必然是年年在宣传,年年在花钱,年年走麦城。
3.内外缺乏联动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招生时,都是强调对外宣传了多少次,覆盖了多少乡镇,很少有人注意校内的宣传。按照公共关系学上讲的,一个人的受众有200多人,在校的学生其实就是最好的宣传使者。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如果能满意,那要比我们花这钱做广告效果要好得多。否则,纵使我们宣传再到位,在学生中没有好的“口碑”,负面影响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成效,最终也会功败垂成。
4.招生工作主体缺失
现在提到招生,好多人就以为只是招生部门的职责。不管是处室还是系部都将自己与此项工作彻底分离。不关心招生工作,不参与招生工作。只顾忙自己的“分内之事”,认为干好自己的就是尽职、就是尽责,没有“全员参与”的意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生力量的严重不足,给后期工作埋下了后患。
二、如何扭转招生困局
1.转变思维
招生工作不仅仅在“招”,“招”字的内涵很丰富,绝不是招之即来的“招”。“招”是一种信息的传输。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存在“招生”困难,那时候有学上就可以,进入内就是优势,不愁就业就是优势,可以农转非就是优势。现在,你“招”就如同给人打招呼,别人不理你是人家的自由。所以,要使”招“字有说服力,有信服力,有公信力。其次,招生工作就是让别人相信学校,愿意到学校来。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要设身处地地想,学生一旦选择学校,就是将自己最黄金的三年交给我们,作为家长,他是将家里好几年的积蓄花费在孩子的教育上;再次,要树立一种厚爱学生的思维,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终身幸福的大主题下。
2.创新宣传工作
传统的宣传工作就是派些老师和学生到各地去走动一下,看看学校,看看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现在学校的管理很严格,一般人,尤其是招生宣传的人员根本进不到学校去,更谈不上走进教室和学生畅谈。大多数搞宣传都是走马观花。在这方面,私立院校比公立院校灵活,他们可以邀请高中的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到世园会和高职学院内参观,公立院校就有些呆板。在宣传上一定要创新思维,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核定经费的原则下,可以在电视、报纸、网络中广泛地宣传学校;二是要重视在校学生的口碑效应,尽量杜绝在校学生负面宣传的扩大化。在此方面,就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各负其责,干好工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三是坚持”大宣传、大维护,少花费“的原则,强化第一次宣传的效应,建立广泛的招生信息联络人网络,将信息传递和反馈畅通化、长效化,杜绝资源的浪费。所谓大维护,就是要人性化地管理招生信息联络网络,可以将学院的院报等宣传资料定期给各学校发送,也可以印制一些学院自制的贺卡在逢年过节时予以寄送,要多联络,多问候,避免世俗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邀请招生工作业绩突出的联络人到学校参观;三是坚持真实性。学校可以根据”熟人熟地“的原则,在招生目的地,广泛地宣传生源地在本地的毕业生,在不影响毕业生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公布相关信息,让学校的就业好真实的表现出来,增强学校办学效果的可信性;四是激励措施要到位。要讲工作绩效和物质奖励挂钩,在兑现奖励时,不但要将“干活”和“未干活”区别对待,更要讲“干得多”和“干得好”区别对待此外,还要兑现奖励要及时。
3.改变信息传输的防御机制
现在社会信息的传输速度很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之所以出不了门,在于内部输出机构工作的薄弱。不能将对外宣传部门建成“灭火队”,不管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要有正面防御机制的建立。一是加强网站建设,让公众了解学校的渠道更加畅通。在资金投入、信息报送和板块设计上要上层次、上水平。在网络时代,不要让学校的窗口受影响,不要让公众的第一印象受到负面影响。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尤其是非常时期,不论是安全事故还是就业新进展,都应该及时通报,在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就业信息上,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通报;三是加强新闻报道宣传力度。要紧紧抓住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平台,加强“输出信息”管理,增强学院信息传送的覆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