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单元课题 | 古代记叙散文 | 解读人 | 张红娟 | |||
| 所属模块 | 必修一 | 备课组 | 高一语文 | |||
| 解读时间 | 2011.9.16 | 研讨时间 | 2011.9.18 | |||
| 解读内容 | ||||||
课标表述 | 内容 标准 |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欣赏和借鉴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 2、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学会从关键词语入手,把握文章叙事脉络的方法;培养化繁为简,提纲携领地概括文章的能力。 3、尝试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
活动建议 | 1、本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为我们塑造了许多鲜活经典的人物形象,结合这一单元情况,让学生完成关于英雄的素材积累,两周后全年级评选出优秀积累作业,评比颁奖。 2、学生在高中初涉文言文,对文言知识不够落实,针对这一情况,全年级统一对每课进行文言知识小竞赛,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落实。 | |||||
整体解读 | 教材 分析 | 本单元为古代叙事散文单元。三篇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学习文言叙事特有的简洁之美。 本单元的重点要学习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形象。叙事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可读性强,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以语言、行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特征,而作者绝不出来下一按语。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突出特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几个历史人物都有才华,有个性,以中国传统道德的“义”为思想核心。《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刻画的是一个“辩士”形象。重在“品味人物语言”。《荆轲刺秦王》记叙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侠士”形象。重在“欣赏人物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鸿门宴》故事发展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丰满的“将帅”形象。 总之, 文言文是文学、文章、文化的载体。对人物形象的品味和评价,体会这些人物身上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挖掘文章内涵。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文的常识,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本单元激发学习兴趣,强调诵读,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提出三篇文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式,以小组的形式将这些字词归类整理。教师负责提供字词整理样例(古今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烛之武退秦师》要落实文言中的状语后置句,落实实词:是、执事、东道主、行李、敝、与等字。落实虚词:也、而、焉。《荆轲刺秦王》熟悉掌握定语后置句,落实实词:函、怪、迟、闻、箕、顾、兵、穷、陈。落实虚词:乃、以。《鸿门宴》总结宾语前置句,落实实词:兄、翼、上、籍、刑、道、间、目、谢、胜等。落实虚词:为、因。 每课通过一小练落实检查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归纳文言重点知识。 | ||||
学情 分析 | 本单元选文作为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难易适中。三篇文章故事性强,叙事流畅,情节生动,学生把握文意并不困难。 初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通大意即可,语法方面的知识也是了解甚少。高中文言文选篇,课文的长度,容量都有极大的变化,学生适应这种变化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需要耐心,花课时稍多一些。能较好地实现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 | |||||
教学 设计 思想 | 1、以“文” 带“言”,以阅读文重点。 2、以探究为前提,贯穿学生的自主学习。 3、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落实课程总目标。 4、以单元为学习对象,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5、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考虑单元+篇目的设计,有合有分,适应不同学生层次的需要。 | |||||
目标 解读 | 三维目标表述 | 教材呈现 | 策略方法 | |||
|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欣赏和借鉴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 2、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学会从关键词语入手,把握文章叙事脉络的方法;培养化繁为简,提纲携领地概括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出三篇文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式,以小组的形式将这些字词归类整理。教师负责提供字词整理样例(古今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2、分别熟读三篇文章,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以复述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3、分别以问题探究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 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烛之武退秦师》要落实文言中的状语后置句,落实实词:是、执事、东道主、行李、敝、与等字。落实虚词:也、而、焉。 《荆轲刺秦王》熟悉掌握定语后置句,落实实词:函、怪、迟、闻、箕、顾、兵、穷、陈。落实虚词:乃、以。 《鸿门宴》总结宾语前置句,落实实词:兄、翼、上、籍、刑、道、间、目、谢、胜等。落实虚词:为、因。 | 1、检查预习,落实存在的问题。 2、每节课一抽查,检查上节课知识的落实的情况。 3、一课一小测验,落实文言的实词和虚词。 4、完成关于“英雄”的素材积累,丰富写作资源。 5、随笔模仿古文简练的笔法,学习写叙事散文。 | ||||
考点解读 | 考点1、落实高考中的文言句式,三课分别初步掌握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结合创新训练,进行课外文段的分析训练,落实考点。 考点2、高考中在选择题和翻译中都有对实词和虚词的考察,每课确定实词和虚词的过关训练,落实回归课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