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谈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9:08
文档

谈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谈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孩子正处于上高中或中职的时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经常出现各类问题,处理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痛,如何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期,我结合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个人看法,以期与老师、家长交流切磋。一、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特点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是12~18岁[1],这个时期的儿童个体、生理功能迅速发育,趋向成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行为都表现出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
推荐度:
导读谈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孩子正处于上高中或中职的时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经常出现各类问题,处理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痛,如何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期,我结合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个人看法,以期与老师、家长交流切磋。一、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特点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是12~18岁[1],这个时期的儿童个体、生理功能迅速发育,趋向成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行为都表现出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

谈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孩子正处于上高中或中职的时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经常出现各类问题,处理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痛,如何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期,我结合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个人看法,以期与老师、家长交流切磋。

一、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特点

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是12~18岁[1],这个时期的儿童个体、生理功能迅速发育,趋向成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行为都表现出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险期,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角色的同一性(认同性),防止角色混乱,养成诚实的人格品质。通俗的说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由于性成熟的加速,使儿童对自己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甚至产生陌生感与不平衡感,出现许多生理、心理性紊乱,造成情绪紧张或焦虑,会使一些孩子感到难以忍受,而影响学习与健康。按照心理学理论,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的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1、激素的调节使儿童产生了自己发育成熟的体验,感觉自己是大人了,而过高的评价自我,要求与成人的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这种矛盾是青春期发育必不可少的,正常的。2、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急剧的变化,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无知与探索,成人感使青春期的自尊空前膨胀,傲慢与无知的冲突,迫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精神上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现实中却难以自理或周全。渴望他人的帮助与支持,却又说不出口,形成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共存的矛盾。所以说,青春期症状是儿童正常发育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有些孩子表现的不明显,而另一些可能表现出叛逆,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依照生理发育规律去帮助他们,才能使儿童顺利度过青春期。

二、青春期教育的误区

1、以家长为中心的权威教育。根据人际交往关系变化图[2],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急剧下降,青春期最低,只有10%左右,教师的交往有所增加,保持在20%左右,而同龄伙伴的交往增至70%以上,因此,适当调整亲子关系的距离才是明智之举,许多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包揽孩子的一切,持有“一切为了孩子”的错误理念,个别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强加到孩子身上,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使孩子长期处于压抑情绪之中,心灵之窗关闭,杜绝与父母交流,事事被动,学习失去兴趣和主动性,成长自然不快乐,个别孩子承受不了,容易产生严重后果。

2、以孩子为中心的放养教育。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规律,青春期儿童虽然有了成人感,处理问题的能力却是滞后的,缺少的经验和技巧。有的家长对子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特别是抚养困难型儿童(占总儿童的10%左右),逆反严重,父母束手无策,只好叹息求全,满足孩子的一切。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疏于沟通,只给子女提供经济保障,其他一概不问。还有家长是因为孩子有病,或是小时候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心里感觉对不起孩子,事事随孩子的心愿,以求补偿。以上都是假“民主”,易造成孩子固执、任性、缺少责任感的性格,甚至打架斗殴,违法犯罪,走上不归路。

3、特殊家庭的缺失教育。因务工、离婚、伤害等形成的特殊家庭呈增长趋势,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单亲家庭。因爱的缺失,儿童没有安全感是主要特点,表现为敏感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家庭离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母中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性格中易缺少阳刚之气,个别产生严重的恋母情节;如果女孩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则缺少阴柔之美,有的产生恋父情节,角色行为被误导,产生角色混乱,对成年后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二)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3]。长期的单亲或隔代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超越道德、法律底限的异常行为。(三)受伤害儿童的冷漠教育。家庭暴力、打架劫持、意外伤害、性侵害等,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伤害极大,极易产生压抑、焦虑、恐惧、精神等症状、甚至自杀。我国《未成年人保》对未成年人身心造成严重影响的虐待行为规定为犯罪,对于尚不构成犯罪的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行为或严重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没有明确规定监护人所应承担的民事和行政责任,法律的缺失,再加上事件曝光后,世人冷漠的眼光,彻底击垮了受害者的心理底线。心理咨询师没能进行专业化的疏导,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是媒体的过度关注,都存在问题,社会支持系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是好心办了坏事。

三、合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1、沟通。建立民主、平等、信任的朋友关系,让孩子感觉被接纳,从而打开心扉。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对父母亲的意见有过多解读,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类似这样的误会,父母亲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沟通动作,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在适时表达关心的同时,又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语言误解及冲突,相信孩子和您都会十分受用的[4];当孩子与父母说话时,一定放下手中的一切,倾听孩子的表达,不要不耐烦,也不要过早的发表意见,当孩子关闭了沟通之门时,自己多考虑我认真听了吗?我真情表达了吗?而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主,自己担当后果,既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心理要求,又培养他的责任感。

2、打开孩子卧室的门。进入青春期,儿童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开始有自己的秘密,许多事有意回避父母,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一般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保守他们的秘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的生活方式,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性活动,积极体育运动,都可以减轻孩子的防卫心,主动把门打开。当然也要注意因气质或伤害造成的闭锁心理障碍。

3、了解青春期时尚,做孩子的知心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时尚,生活、学习,语言、穿着、发型等细节上既趋向统一,又追求个性,在思想、观念、行为、审美等各个方面都呈现时代特色。如果父母不能与时俱进,停留在老观念上,必然听不懂,看不明白,理解不了,产生代沟,堵塞沟通,激化逆反心理。所以父母不仅要有年轻的心态,还要善于接纳一切。当然流行的并不一定是健康的,注意甄别,正确理解时尚,不要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行为误解为时尚。

4、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人生性格最不稳定的时期。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些父母往往也进入更年期,特别是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机体组织和功能开始衰退,对外界不良影响的适应能力降低,常表现为忧虑、抑郁、易激动、失眠、好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容易诱发更年期心理障碍,产生过激行为。要处理好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双方应该有足够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尽量远离负面信息,树立乐观的生活信念与认知,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时,看是否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达到自我指导、自我接受、宽容、接受不确定性等心理指标(艾利斯(A.ElliS)合理情绪疗法)[5]。

5、正确对待学生的成绩。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但过分重视成绩,有时会适得其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对学习失去兴趣。成才之路千万条,如果孩子已经努力了,成绩仍不理想,父母应当接纳,并分析原因,用理解的态度,去激发孩子树立信心,鼓励继续努力,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淡化成绩。当然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要给孩子适度的压力,充分挖掘潜能,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

6、引导孩子走向成熟。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要学习?观点不一。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青春期是人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引导,社会、家庭、学校都要充分重视。美国诗人诺尔蒂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争斗;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中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6]。

文档

谈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谈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孩子正处于上高中或中职的时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经常出现各类问题,处理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痛,如何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期,我结合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个人看法,以期与老师、家长交流切磋。一、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特点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是12~18岁[1],这个时期的儿童个体、生理功能迅速发育,趋向成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行为都表现出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