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评论随笔]群体意识系列之二:群体民众们的“伪正义”(用事实讲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8:28
文档

[评论随笔]群体意识系列之二:群体民众们的“伪正义”(用事实讲述)

题记:“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恶,而是挂着正义名号下的伪正义。”——卢梭《忏悔录》(上篇)上周写了一篇《群体犯罪心理——就在你我之间,当代国民群体的劣根性浅析》,可谓毁誉参半,跟帖者不少,不禁有了再写点东西的念头。一如前一篇文章,我还是开门见山,讲一个故事先。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曾经就发生在天涯网上的真实事件,今年7月份的“菊花香香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一位“菊花香香1986”的女子称自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包养做二奶,该女子在天涯网声称“我就是喜欢做二奶”,并大肆嘲笑网友。一石激起千层
推荐度:
导读题记:“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恶,而是挂着正义名号下的伪正义。”——卢梭《忏悔录》(上篇)上周写了一篇《群体犯罪心理——就在你我之间,当代国民群体的劣根性浅析》,可谓毁誉参半,跟帖者不少,不禁有了再写点东西的念头。一如前一篇文章,我还是开门见山,讲一个故事先。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曾经就发生在天涯网上的真实事件,今年7月份的“菊花香香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一位“菊花香香1986”的女子称自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包养做二奶,该女子在天涯网声称“我就是喜欢做二奶”,并大肆嘲笑网友。一石激起千层
  题记:“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恶,而是挂着正义名号下的伪正义。”—— 卢梭《忏悔录》

  

  

  

  (上篇)

  上周写了一篇《群体犯罪心理——就在你我之间,当代国民群体的劣根性浅析》,可谓毁誉参半,跟帖者不少,不禁有了再写点东西的念头。

  

  一如前一篇文章,我还是开门见山,讲一个故事先。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曾经就发生在天涯网上的真实事件,今年7月份的“菊花香香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菊花香香1986”的女子称自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包养做二奶,该女子在天涯网声称“我就是喜欢做二奶”,并大肆嘲笑网友。一石激起千层浪,天涯诸多网友如过江之鲫,纷纷拍砖,砸贴,用谩骂予以还击,并演化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肉搜索”。上万名网友参与了这场搜索“菊花香香”行动,很快,有人称该女子就是成都某个体女老板张静,甚至将她的照片、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小孩的幼儿园地点统统曝光在网上。于是乎,一起网民群体事件爆发,有不少人打电话对张女士进行辱骂、威胁,牵涉到她的家人和子女。张女士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精神接近崩溃,不敢出门。

  

  然而随着事态的演变,才知道这位张女士竟然是无辜的受害者。据CCTV-12法制频道报道,张女士并不是网上那位二奶“菊花香香”,她很少上网,对天涯并不知情,也从未发过这样的帖子。在CCTV-12的这起专门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张女士至今还住在70平米的小房子里,生活并不富裕,她已经有一个四岁的女儿,与网上盛传的“二奶”根本大相径庭,只是她在自己博客上的照片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截取,传到天涯网,被诬陷为那个令人愤恨的“菊花香香”。

  

  无辜的张女士遭受了莫名其妙的精神打击和恐吓,而这一切来自于天涯网友的自认为正义的举措。在记者采访时,张女士泪流满面,痛苦不堪:“我根本就不是什么菊#花香#香,你们看看我住的这种60多平米的房子,能像是包养的二奶的别墅吗?我的女儿都已经四岁了,而那个‘菊花香香’才刚大学毕业,哪里有大学毕业的女人会有4岁的孩子的?”张女士的家人们也作证,说:“她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哪里是什么大学生啊?”亲眼所见张女士家中的情景,及其结婚证、户口本,事实告诉人们,张女士是被人诬陷了。由此,张女士聘请律师,将该事件的诸多当事人告上法庭。

  

  整个事件从开始到落幕,充斥着不同声音,这其中,以网友们自认为“正义”的讨伐声最为刺耳,时到如今,依然不少人质疑张静女士是否买通记者——这姑且不在今天的文章评论范围。但是,随着事件的透明度的公开,张静女士是“人肉搜索”的无辜受害者这一事实,无疑是成立的。再极端一点说:假设菊花香香真的就是张静其人,她是否就真该遭受“人肉搜索”,并遭受到群体性的精神暴力?民众们由虚拟世界延伸到现实社会,对张静女士本人、及其家人的骚扰攻讦,是否构成了犯罪?而网民们所谓的“正义行为”,又有多少能给予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而不是产生更大的社会混乱?

  

  民众们狂热而非理性的群体暴力行为,是这个事件的根源所在。人民高呼着正义的口号,用某种极端、甚至野蛮的方式,在精神上对事件当事人进行摧毁,当这种“群众暴力”发泄在了错误对象上时,所酿成的悲剧会是非常可怖,足以将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彻底摧毁,甚于对肉体的损害。

  

  而我们反观中国的历史,竟然惊奇地发现,正是在离我们所不遥远的时间阶段里——仅仅在三十多年前,这片充满“群氓愤青”的土壤上就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正义讨伐”、“人格侮辱”群体事件,成百上千的无辜者被群众们谩骂、攻讦,精神上遭受极端的痛苦,许多人因此结束了生命。想必今天许多活着的当事人,都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种文化基因正是在一代代人潜移默化的遗传下,依然在今天、尤其是充满自由化的网络世界里肆意横行。

  

  张静女士是无辜的,遭受了如此严重的道德谴责,当人民为了心目中的“正义”而讨伐她时,谁又来为张静女士主持正义?难道,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正义么?

  

  社会心理学家庞勒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深刻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明确的精神信仰,只有盲目的从众随大流的群体习惯。当一个人做出某件看似正义、又具有潜在危害的事情时,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接踵而至,纷纷效仿,乃至汇聚成一股洪流,最终,个人的理性被淹没在群体行为中,整个群体变得狂热、盲目,变得可怕——这,就是“群氓”。

  

  如果说,“菊花香香事件”鉴于网络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误伤”,网友们的狂热行为多少还具有那么一点点“合理性”的话,那么发生在三年前的“陈易事件”,恐怕就真的是对群氓们的一次精神拷问了:

  

  2005年9月15日,大三女生陈易在网络上发出一封“卖身救母”信,诉说其母亲病重,家庭经济难以支撑,迅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帖子的最后,作者附上了她的电话以及她和母亲的合影。帖子很快火起来,很快她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10万元的捐款。但同时,陈易此举也遭来一些网友们的质疑,一些网友从她的照片上发现她烫过头发、穿过品牌的运动鞋(事实上,鞋子是几年前买的),于是认为陈易的家庭条件应该不错,进而对其发帖产生质疑;紧接着,有人指出,陈易的母亲是在机关工作,工资收入非常稳定,而不像帖子中所描述的那样经济入不敷出,事态演化明显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形。同时,陈易在网上为自己辩解,母亲确实是公务员,但只是普通职员,家里为了治病,已经欠下巨额债务,陈易声明自己可以公开家庭透明度,由网友们鉴定。但是网上有人恶意挑拨,使得网友们并不相信陈易的解释,纷纷由当初的质疑转为恶语攻击。由此,捐助方与受助方关系演变为恶劣。事情朝更糟糕方向发展,数日之后,一名“黑客”破解了陈易的邮箱、QQ聊天记录等私人隐私,并将陈易所有的私人谈话公布于众。

  

  陈易的同学,付洁说:“在网上质疑声最厉害的时候,她整个人完全处于崩溃边缘,我们必须二十四小时看着她,不然的话真的害怕她会出事。她之所以那么久都没有站出来,一个是我们没有那样足够的经验,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做,不知道该怎样去回应,网友那些质疑声,然后再加上陈易那段时间,网上对她的谩骂声,她都是从朋友处得知的。她自己不敢亲自去看那些东西,所以就导致那些误会就越来越深。”

  

  在网络的巨大压力下陈易一直保持着沉默,只有她的同学在报纸和网络上发布了一份《关于救母事件的联名告公众书》,他们努力想证明陈易的清白,但这种努力在网络中同样被淹没和否定。国庆节前的一天晚上,陈易在宿舍里情绪失控,她试图割腕自杀,好在被同学和老师劝阻下来。

  

  在与网友们的协商过程中,陈易答应网友们可以亲自来家中查询、验证。于是,在天涯网友的民间自发组织下,一位名“八分斋”的网友和一名上海网友作为代表,2005年10月9日,亲自前往陈易家重庆,进行为期十天的实地调查。关于陈易遭遇的种种情况,重病在床的陈易母亲都是知道的。于是悲剧的一幕发生,在网友“八分斋”等人离开重庆后的第二天,陈易的母亲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不去天津动手术了。

  

  由于网友们对陈易母女毫无理由的声讨,导致手术拖延,最终,陈易的母亲因此而去世。陈易在网络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精神近乎崩溃。陈母去世后报纸记者发出了报道,但记者却被自己的朋友追问:“陈母真的死了吗?”“你确定棺材里的人是陈母吗?”网上依然有人对陈易不依不饶。

  

  陈易,这个大三的女生,在11年前就死了父亲,当她因为母亲病重、家庭经济难以支撑时,向社会求援,然而,让我们悲哀地看到,这起最初是一个善举的行为,最终演变成了一股群体潮流的质疑、讨伐、充斥各种声音的咒骂。而网友们调查的结果却是:陈易真的是诚实的,她母亲确实是急需手术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病人是无辜的。而那些自认为要“为民除害”的网友们、对无辜者进行“道德谴责”的群众们,却露出了一副副标榜正义的可怕尊荣,他们用他们所谓的“正义”和“道德”,压垮了社会良知的底线,造就了陈易母女的悲剧。不知这些人究竟做何感想?

  

  人民大众的群氓意识,在现今自由化泛滥的网络世界里彰显,但实质上,却不过是历史过往岁月留下的基因传承。人民大众的狂热所针对的往往是弱者,针对的是那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弱势对象,尤其是这样一个对象:女人。在“菊花香香事件”、“陈易事件”等最近几年频繁的人肉搜索案中,我惊讶地发现,群氓们所针对的常常是女人——或许,正是因为女性好欺?——当然,时代的不同,人民所欺负的对象也不同,比如在三十年前,在人民大众虚伪的正义压迫下,“知识分子”也是软弱可欺的对象。

  

  道德谴责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法律。法律只是一个虚拟的国家形象对你的理性惩罚,涉及的只是你的某一个事件、某一次错误。而道德谴责——尤其是人民大众自认为正义的道德谴责,常常脱离理性的轨道,在一波又一波谣言声中,飞速行驶入狂热、盲目的恐怖轨道,最终,对无辜受害者造成的摧毁,远远超出了这个事件本身,波及到她的家人、她的曾经、她的未来岁月以及她的所有。错误的“道德谴责”,是最可怕的群体杀手锏。

  

  我仿佛看到了一幕古代才有的场景:成百上千的村民,把一个柔弱的女子绑起来,架上柴火,浇上油,点燃的火焰升腾而起,将女子吞没。在这场惨绝人寰的火烧活人过程中,旁边伫立着麻木的看客、自认为正义的仲裁者们,他们在疯狂地高声呼喊:“烧死她,烧死她!她是道德败坏者,无耻的,她是该死的……”

  

  什么是人们所谓的“道德”?什么又是人们所谓的“正义”?当人民群众在用貌视正义的野蛮手段去处置那些他们所认为“不道德”的人时,恰恰揭露了人民自身是最大的不正义!

  

  “艳照门”的女主角阿娇,也正是这种虚伪正义下的受害者。对于一个成年人,阿娇的行为犯不上“道德败坏”,她也并没有将之公布于众、挑战社会底线——而真正的罪魁祸首,那个恶意泄露照片、传播照片的人,却逍遥法外。社会所具有的“针对弱者”的本性又一次暴露出来,犹如古代的村民们一样,将她高悬示众,用之火把她活活烧死!最后,大众们还拍手称快:我们是正义的,我们惩罚了那个不道德的人!

  

  两百年前,卢梭的声音回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恶,而是挂着正义名号下的伪正义。”如今,我们依然对这声音充耳不闻,在群氓的狂欢发泄下,将之火熊熊燃烧,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道德”批判、“正义”裁决……

  

  (上篇完)

  ——————————————————————————————

  

  

  

  (下篇)

  在“陈易事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事实:

  

  在网友们自发去重庆实地审查陈易时,网友“八分斋”为这次调查做了一项重要准备,那就是:找了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暗地里给陈易母女捐了数额不等的钱。当然,每一笔捐款都是被八分斋记录在案的。然后,八分斋要求陈易公布所受的所有捐款,并照此一一核实,通过这种方法,来证明陈易是否存在欺骗。

  

  新闻实录:

   网友 八分斋:“你为什么要给我隐瞒七千多块钱这个事实?”

    陈易说:“是之前我给我母亲的。”

    网友 八分斋:“是,那是别人捐了钱不?”

    陈易说:“是,是别人捐的钱。”

    网友 八分斋:“是别人捐的钱,这笔钱你为什么不在天涯上公布?”

   陈易:“就是七千多,加上后来的两千多,我是因为分是两批取的嘛,因为你没有问我之前的,我是分两批取的。”

  

  陈易解释说,通过各种方式收到的捐款实在太多,而且有些捐款者并未注明是天涯网友汇来的,所以她就没有把这笔钱公布在天涯上。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网友们认为陈易有欺骗行为。

  

  对此,记者曾经问过这位网友:

  

   记者:“你想试探陈易。”

    网友 八分斋:“对,假如说我说了一笔,她说有。我说到另外一笔,她说没有。再说一笔,她说有。再说一笔,她说没有,因为我们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捐过去。”

    记者:“那你这是设陷井?”

    网友 八分斋:“不是设陷井,如果她诚实,那钱就是她的。如果她不诚实,我有权利把我的钱要回来。”

    记者:“这种方法不可取。”

    网友 八分斋:“但是没有别的方法选择,没有别的规避风险的选择,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记者:“这种方法决不是慈善的方法。”

   网友 八分斋:“对,不是,因为我觉得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说这是一场诈骗,一场,那我这种方式,我觉得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我可以直接把她绳之以法!”

  

  通过这些对话,坦白地说,我丝毫看不到的这位“八分斋”网友的正义形象,反而感觉到他所谓的正义,仿佛掺杂了某种令人生厌的物质。这是一种什么物质?我说不出来。

  

  对此,网友“五岳散人”对“八分斋”行为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你在怀疑一个人在撒谎的时候,你用另外一种撒谎的手段,来取得其信任。这个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手段,所以从这一点讲,他的调查就不合法。何况他是因为他事先已经判断陈易在撒谎,带着一种偏见他去调查,再用了这种欺骗的手段。取得其信任和资格,就是他所谓的资格来进行调查。那这个结果,在法律上根本是无法承认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在道德上他都将被谴责。你不能说是别人骗了你,你就要去骗她,他本来也不是想要挽救网络公信力的。”

  

  

  而当陈易母亲因为此事件而耽误手术,最终死亡后,“八分斋”对陈母去世表示惋惜,但不同情,他说是咎由自取。在《深圳特区报》对他的专访中,他说如果陈母跳楼,只要不是他八分斋推的,他眼睛都不眨一下。这句话后来在网上广为流传,采访他的记者觉得八分斋过于理性,甚至残酷。在后来的《实话实说》节目中,参加节目的人为此而争论不休,节目结束后,“八分斋”想和一个反对他的网友握手,遭到拒绝,后来这个网友说八分斋手上粘着鲜血,他不会握。

  

  看完这则“陈易事件”,我不禁要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正义”?像“八分斋”这样以冷峻的方式去测试陈易,并间接导致了陈易母亲之死的行为,这样的正义,是否就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

  

  正义——这个光鲜无比的词语,不经意间在我的心中露出它可怕的一面。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当中,峨嵋派掌门人“灭绝师太”是绝对的正义化身:她是正派领袖,大义凛然,正邪不两立,为了维护正义可以牺牲任何东西。然而,正是这位号称“正义”的灭绝师太,武功高强,性情偏激,出手狠辣,毫不容情,只要是对付“魔教”中人,一律痛下狠手,其残忍程度可谓令魔教人也自叹不如。

  

  “灭绝”二字,真是将其人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灭绝师太来说,只要是针对魔教的行为,就一定是正义的,哪怕泯灭师徒情谊、长幼之情,也在所不惜。灭绝最欣赏的弟子纪晓芙不肯遵从吩咐暗算杨逍,她便立即动手诛杀,没半分犹疑不舍,冷酷心狠之极;为了铲除自己眼中的“魔头”,便让一向疼爱的弟子周芷若以女色诱惑张无忌,让她假意殷勤将其害死,手段更是卑鄙。她在杀了徒弟纪晓芙后,还要杀徒弟的女儿杨不悔,身为侠义道的出家人,这种株连亲族的行为和佛门“慈悲为怀”以及“侠义”的宗旨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我看到灭绝师太挥舞着倚天剑,在夜色中闪现冥冥青光之时,我仿佛看到一张恐怖的、似笑非笑的面孔,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我是正义。

  

  而像网友“八分斋”这样,为了“正义”,通过各种欺骗手段去验证陈易的真实性,与灭绝师太为了正义、派纪晓芙、周芷若用欺骗手段对付魔教中人——就其本质而言,有何区别?五岳散人的话语依犹在耳:你在怀疑一个人在撒谎的时候,你用另外一种撒谎的手段,来取得其信任,这个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手段。

  

  而倘若整个群体、整个民#族都以这样一种“正义”为标准时,我就要反问:我们的文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历朝历代,孔孟之道无疑是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必要思想。早在春秋百家争鸣时期,孔子就提出天下之道在于“仁”,国家的治理在于道德,国君要统治万民,重要的是修生养性,首先使自己在道德上变得完美,然后百姓们就会效仿,“路不拾遗”、“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父慈子孝”等景象才会出现,此为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当然,孔孟哲学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并不死板,相当人情味和豁达。尽管孔子本人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但他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认为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君子或彻底的小人——这为中国文化的包容留下了巨大空间。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尤其到了北宋、南宋时期,随着汉文化的高度繁荣逐渐走向自负自闭,儒学逐渐演变为空谈道德的“理学”。程颢、程颐——周敦颐——朱熹,时间的演变,“仁义”、“道德”等词汇成为了完美主义的象征,“存天理,灭人欲”,在后世的理学思想中,把人简单地化为两种:君子和小人。理学对道德的完美要求,使国民群体意识变为简单的二分法:如果你不是君子,那么你就一定是小人!你要当君子,就要在任何事情上都具有崇高、伟大、完美的道德体现,而如果你被划分为了小人,那么你就一定是自私、、丑陋的代表!

  

  在这种二分法的思想下,正义者为了完美无缺的正义,可以不顾一切地牺牲任何东西,压抑欲望和情感,“道德完美者”们要求寡妇守活寡、子女为父割股疗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要是打着“道德”的旗帜,你就可以抛弃任何欲望、情感乃至性命。相反,一旦你在道德上稍有差池,略有微瑕,或是有了一点私欲表现,则立即遭来千夫所指、大逆不道,尤其像某些公众人物(如张居正),不论他有多少丰功伟绩,只要品德沾染了一点瑕疵,就常常被淹没于人民大众的完美道德的口水中,不得翻身。

  

  这种极端思想从明朝被正式确立,延续清朝,直到近代,一直如魔影般根植于国民心灵深处。在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中国一场长达十年的群体事件里,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疾病的复发:为了正义和道德,你必须抛弃所有,家庭、子女、感情,融入到整个社会组织中,献出你的一切!而一旦你有某种私欲或个人情感,拿了或是个人历史曾经有不光彩的事情,就被人民群众贬斥为“走资派”、“反动者”、“黑五类”……如果你不是君子,就必定是小人!——而对于小人,传统理学的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将他们连根拔除、斩草除根。只要是为了正义,哪怕使用远比小人更加、暴力的手段,也是理所应当,值得赞颂。于是,一个个高呼正义、却下手狠毒的“灭绝师太”们出现了,他们挥舞着标榜道德的倚天剑,誓要将社会一切污浊斩初,顿时间,整个江湖血雨腥风、惨景上演,一切达不到完美道德的人们都死于这把剑下。

  

  如果你不是君子,就一定是小人!

  如果你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坏人!

  如果你不是为了jie fang全人类,就一定是在bo xue 全人类!

  如果你不是明粉,就一定是满遗!

  ……

  

  灭绝师太、八分斋们,是这个民族偏激性格的典型代表,他们在自认为无比正义的道德光环下,对那些道德上不完美的明教人士、或是道德尚有质疑的陈易女生,痛下狠手,而丝毫不觉得有任何愧疚——这,就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传唱的“正义”。

  ——————————————————————————————

  

  

  (尾声)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正义?这个困惑不断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我们的民众,在百年来“愚min”的教育环境下,在单一思想的极端化下,已经形成了这种思想模式,恐怕,没有百年革新,没有百年树人,是很难病愈根除的。尤其在最近两年,社会民众对公众人物的“道德绑架”事件又频繁发生——针对姚明、刘德华地震捐款太少的口诛笔伐,针对王石“只捐十块”的群起攻讦,针对“范跑跑”的所显露的群体“郭跳跳”们的道德抨击,针对“艳照门”女主角的道德谩骂,以及,一次次网友们自我标榜正义的“人肉搜索”,一次次民族主义者们自认为正义的愤青行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人却早已把孔夫子的教诲丢弃在一旁,却牢牢记住了朱熹夫子的话语:欲存天理,必灭人欲。

  

  在人们对他人道德口诛笔伐的时候,请先问问自己:您自己能否做到道德完美?您是否真的是正义的化身?

  

  此文作完,已是夜幕落下,一轮明月当空。世间的浮华喧嚣落尽,唯有寂静无声。蛙声虫鸣,月光如水,我携一缕清风漫步,在无边夜色下,仰望苍穹,细数那点点繁星,叩问一句:哪颗星星才能点燃理性的正义之火?

  

  @@@@@@@@@@@@@@@@@@@@@@@@@@@@@@@@@@@@@@@@@@@@@@@@@@@

  群体意识系列之一:《群体犯罪心理——就在你我之间,当代国民群体的劣根性浅析》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6507.shtml

文档

[评论随笔]群体意识系列之二:群体民众们的“伪正义”(用事实讲述)

题记:“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恶,而是挂着正义名号下的伪正义。”——卢梭《忏悔录》(上篇)上周写了一篇《群体犯罪心理——就在你我之间,当代国民群体的劣根性浅析》,可谓毁誉参半,跟帖者不少,不禁有了再写点东西的念头。一如前一篇文章,我还是开门见山,讲一个故事先。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曾经就发生在天涯网上的真实事件,今年7月份的“菊花香香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一位“菊花香香1986”的女子称自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包养做二奶,该女子在天涯网声称“我就是喜欢做二奶”,并大肆嘲笑网友。一石激起千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