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地矛盾以及城乡二元,人地矛盾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二元阻止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主要是破除城乡二元,以及实行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关键字:农村经济发展 人地矛盾 城乡二元 新型集体经济 农民增产增收 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又形成了“市场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两种类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方向的合力,成为一种“新城乡二元结构”,加速了我国的城乡分野,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其向现代的一元结构转换,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平稳的转移:建立统一有序的城乡市场,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构建城乡经济新,大量学者积极开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研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为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建立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正文:
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且活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始终是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改革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莫过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近十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对土地进行财政补贴等)来提高农民收入,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与实物价格的飞涨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农村经济现状表现:其一就是农业收入特别是粮农种植业收入的下降,农村土地的抛荒状况比较普遍,虽然有一定的土地农用生产资料的补助,但与农业耕作所花费的人力,时间,金钱是不成比例的。与外出打工相比,农民更愿意去城市。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农民也不例外,在“不种不亏、越种越亏”的情况下,农民宁愿选择不种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只不过是农民对负担沉重而收入菲薄的一种消极抵抗而已。于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留守儿童问题土地无人耕种等日渐突出。二是人多地少的问题,由于城市扩建,工业占用,住房等其他方面的挪征占等,还有农业人口的增加,使得农村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人均土地占有量不断降低,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变弱。三是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对于提高农业农民的收入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渐显出其劣势,农民人均经营规模过于狭小、农业家庭半自给性生产和市场严重脱节; 农业基层组织弱化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 等等。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7%,城镇居民家庭为37.9%。
由此看出,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在持续增长,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却还是在增加,2007年城镇农村的收入比是3.27,而2008年城乡收入比是3.33。不仅仅是收入,消费储蓄的差距也在变大在此就不附数据。其五,从去年开始,农村富余人口大量增加。由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农工产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减少,沿海地区大量轻工业工厂的减产,破产而导致的裁员,使得在东部沿海地方打工的农村务工人员失业而重返农村。使得农村生产压力增大。
而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国家因素,虽然国家对农业土地生产有补助,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 在市场机制下出现以下矛盾:一是,农民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履约率底,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二是,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另一个是问题,城乡二元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使得我国的城镇化程度缓慢,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入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普遍存在。这两方面是一直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是农民自身的素质预计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科教水平总体较低。使其就业很难,不能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故所能选择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即使就业也只能选择从事简单的劳动岗位,劳动的回报难以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很差。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高低,与其文化和技能水平密切相关。我们从上面的图例还可以看出,2008年,农村城镇居民的收入都明显降低,这个主要是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效益下滑。08年5月份棉花、油菜子、花生仁、天然橡胶、大豆同比分别下降7.5%、25.5%、18.8%、39.7%和31%。二是农业进出口冲击严重,农产品进口价跌价严重,农产品年进口量较同期大幅增加,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如油菜子、食糖、奶粉、大豆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149.3%、66.1%、152.6%和27.3%。三是沿海等地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裁员,农民工返乡回流或失业留在城市中的占农民工的大多数 )。
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引起的一系列其它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是解决土地种植收入降低以及人多地少的问题。人地矛盾一直存在,并随着人口的增长呈现越来越尖锐的态势。这就只能以有效地的利用有限的土地来实现。就是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它是多元的产权,实行“个体所有,集体占有”劳动群众对企业有控制权;集体经济内部主要是劳动合同关系,职工群众有劳动所有权;按劳分配并且有劳动分红和股金分红。这种经济组织不仅解决了农民人均经营规模过于狭小、农业家庭半自给性生产和市场严重脱节; 农业基层组织弱化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等问题,并且对农田等集体经济进行统一、机械化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销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两种体现;一个是现在正在火热施行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了不少专业村,如蔬菜、水果、畜牧旅游等。这些专业村,生产形成了规模,销售形成了优势。例如不久前召开的十六届杨凌农高会,展示了陕西一村一品建设结果,像袁家村手织布作坊、榨油作坊,岐山县的农家乐等等都成绩突出。另一个就是搞农业产业化,这个是本人比较赞同的方法。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这个重庆做的很好,利用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柑橘、生猪、中药材、优质粮油四大优势产业和榨菜、蚕茧、香料、笋竹、调味品等特色产业,农业资源配置逐步向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聚集;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59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家。解决一部分农业人楼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国家的财政支出,培训未在职的农民,使其掌握更多的农技以及科学知识。
二是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由国家出台相关的户籍模糊,渐渐模糊人们心中的城乡二元,一元一治的观念。要努力改变僵化的城乡分割制度, 改革传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 逐步实现户籍管理上的城乡统一, 实行城乡一致的劳动用工制度, 建立起城乡之间自由、正常活动的就业渠道, 缩小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用工成本上的差距。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培训力度, 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展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 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加自由。
参考文献:
1 关华.中国二元经济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分析与选择 [J]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期刊编辑部 , ( 2007) 11
2、孔喜梅 .经济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方向的选择 [J] .农村经济 郑州大学商学院 2008 -11
3、彭景 加快新型集体经济发展 保障农村居民长效增收 [J]、经济 商场现代化 2009-2
4.白升选 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J]. 农村经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12
5.厉以宁 城乡二元改革关键何在 [NJ]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8.-6
6农业产业化 百度百科 [J] 经济 http://baike.baidu.com/view/95101.htm?fr=ala0
7.农村发展学 [M]. 河北保定 2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