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艺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完整条理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8:07
文档

文艺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完整条理版

11级文艺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完整条理版一、名词解释(4*6分)1、迷狂说:答:(1)柏拉图用“迷狂”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全神贯注、感情激荡的心理状态。(2)在他看来,力的结构及其基调是物理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所共有的,也是它们所具情感表现性及相互间构成内在统一性的原因。5、审美移情答:(1)立普斯一派提出“移情说”,认为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主体因素转移到客体对象身上,使对象成为自我的化身。(2)在审美移情的作用里,主观与客观须由对立关系变成
推荐度:
导读11级文艺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完整条理版一、名词解释(4*6分)1、迷狂说:答:(1)柏拉图用“迷狂”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全神贯注、感情激荡的心理状态。(2)在他看来,力的结构及其基调是物理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所共有的,也是它们所具情感表现性及相互间构成内在统一性的原因。5、审美移情答:(1)立普斯一派提出“移情说”,认为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主体因素转移到客体对象身上,使对象成为自我的化身。(2)在审美移情的作用里,主观与客观须由对立关系变成
11级文艺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完整条理版

一、名词解释(4*6分)

1、迷狂说:

答:(1)柏拉图用“迷狂”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全神贯注、感情激荡的心理状态。

(2)在他看来,力的结构及其基调是物理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所共有的,也是它们所具情感表现性及相互间构成内在统一性的原因。

5、审美移情

答:(1)立普斯一派提出“移情说”,认为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主体因素转移到客体对象身上,使对象成为自我的化身。

(2)在审美移情的作用里,主观与客观须由对立关系变成统一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实现同一,互相浸没于对方之中,主体则在情感的自由中获得心理的快适体验,从而获得审美快感。

6、审美距离说

答:(1)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理论是审美心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2)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在事物与我

置的物体,看上去似乎是要努力回复到正常位置上的静止状态。恰恰是这种倾斜,造成了运动感。

11、简化原则

答:(1)阿恩海姆提出的“简化原则”。简化原则以知觉的抽象性为基础。

(2)抓住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它呈现出来。

(3)衡量简化原则的标准是作品的形式能否与作品所要表现意义的结构一致。

13、艺术体验

答:(1)艺术家在实践中领悟到的人生价值、意义和诗意,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2)艺术体验包括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活动。

1、简述高峰体验及其特征

答:(1)定义: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马斯洛将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欢欣,满足和超然的情感体验称之为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经历高峰体验后会留下深远的影响,对人有脱胎换骨的作用。

(2)特征:瞬间产生,转眼即逝,因而往往逃过人们的注意,使人们弄不清它的性质,但这样的时刻到来时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人们摆脱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这种体验多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

2、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

答:(1)经验是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2)经验指向真理世界,即常识、知识等前科学的真理,认识色彩浓烈。体

(2)本我完全是潜意识的,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动力所在,它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即追求并达到人的原始本能的快感。自我代表理性,遵循现实原则,它一方面以现实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一方面有舒缓本我的紧张程度,使之不至于成为有害于个人的行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是伦理化的自我,按照道德原则活动,主要压抑本能冲动。

(3)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是统一而协调的,而当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就导致了精神病症和人格失常。本我的各种被社会所不容的本能冲动,随时会受到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制,受到道德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压制,它们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往往要通过乔装打扮的形式以求蒙骗过关。

6、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与超越

答:(1)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动机理论的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来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建构是以围绕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基本努力而实现的,每个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活风格和人格。

答:(1)美学的第一次转向是心理学转向:20世纪初美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它始于克罗齐的“审美等于直觉”、桑塔耶纳的“美的对象是客观化的快感”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审美心理学说中的“心理距离说”和“移情说”、艺术中的格式塔学派和精神分析都对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当时与心理学流派并存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影响不大。

(2)20世纪中期出现美学第二个转向,即语言学转向。索绪尔的“人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观念启发文学艺术研究:作品一旦产生便具有了自己本身的意义,因此研究作家的思想只能从研究作品本身出发。而在美学上,维特根斯坦哲学影响下的“分析美学”,即对文学艺术中的概念进行分析,占据了统治地位。

(3)而在20世纪后期出现在美学、文学和艺术研究中的“文化学转向”是第三次转向。通俗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性逐步体现,科技和经济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模式和文化思维模式的多样化都制约着文学理论的生产。而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环境和生态美学研究等多样化的理论倾向促成了非西方美学的兴起。艺术的发展必将走向多极化。

(2)在他看来,力的结构及其基调是物理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所共有的,也是它们所具情感表现性及相互间构成内在统一性的原因。

(3)阿恩海姆运用“异质同构”对这种同一性进行解释,认为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它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枝条下垂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传递了一种与悲哀心理相似的结构。枝条的形式结构“力”与我们对于悲哀的心理体验力之间存在着相似性,所以我们才能够与对象,即垂柳建立起某种情感联系。

2、六朝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这正说出了主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特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1)体验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为根基,所以体验带有认识色彩的经验不同,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2)可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

(3)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的

答:(1)王国维的这段话实质上涉及到了艺术活动中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的同构关系以及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的同构关系。

(2)王国维认为艺术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还要能“出”。A、所谓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消失,进入“物我同一”境界。艺术中的体验就是一种“忘我”性、“移情”式的体验。B、出乎其外,就是跳出去,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所谓反刍,就是与自己原有的带有功利性质的经验保持距离,再次感觉自己的感觉,感受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把先前自己的感觉、感受拿出来反刍,再度体验,或者说换一个视角,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经验,以便去发现诗意的部分,去见出意义。

7、福楼拜在他的信札里有一段话描写他写《包法利夫人》的经过:“写书时我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比如我今天就同时是丈夫和妻子,是情人和她的姘头,我骑马在一个树林里,当着秋天的薄暮,满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自己就是风,就是他们俩的甜蜜的情语。”结合所学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这段话阐述的是审美移情作用对于文艺创作的巨大影响。

二是向自然的归依;

三是向童年的归依。

2、试述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创作的意义

答:(1)童年经验指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意志、知觉和认识等。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童年经验对后期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等的形成至关重要。

(2)并非所有的人生经历都具有长久的影响力,能够长久延续,能够被重新体验/记忆起来的只是那些对个体的生活道路和个性心理影响深刻、对个体的人生构成深远意义联系的那些“经历物”。这是一个重塑童年经验/以往经验的过程:一方面,童年时的某种经验被纳入了艺术家整个人生经验之中,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被不断变换、生成,另一方面,这种经验融入生命运动和心理结构的整体中,参与心理结构对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和建构。

(3)艺术家童年时父母亡故或离异、家道中落等的痛苦经验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巨大,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题材的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创伤体验往往使孩童产生自卑感及其他变异的心理,以这样的心理

(2)在这里,拉康强调儿童心理形成中的外部世界的作用,镜像就是外部世界的构成,婴儿在镜像中的认同恰好是作为主体“我”的原初意象。站在镜子前的婴儿看到一个统一的、完美的形象,主体(婴儿)开始并不知道那是他的镜像,对他来说那不过是一个他者,为了认识自己,主体在发现自己的镜像时,一方面看到了自己,从而试图抓住“我”;另一方面又发现这个第一次被发现的“我”,原来是个虚假的形象。

(3)“我”是在同镜像这个外在的虚假的形象的相遇中被发现的,没有镜像就不可能使主体发现自我。所以镜像这个他者是发现我的中介,也是发现我的关键。人只有在同他者的接触中才能发现自己。

(4)拉康明确指出:人对自我的认识,不是主观意识的单向成长过程,也不是单靠其内在本能欲望的推动,而是靠他同他者以及与他者同时介入的象征性世界的关系而形成的。按照拉康的说法,人的主体性就是不断被建构起来的,这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就是被异化的过程。

5、论述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7、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

答:(1)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

(2)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象时,会产生新的特性,也就是审美特征,它产生于人心理之中,是在观照之中产生的,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

8、请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法则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答:(1)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系统(包括心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规律。文学语言法则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四个方面

(2)审美心理时空的有机性。日常认知心理时空是作为理性思维载体的纯粹认性的单一时空表象,而审美心理时空则是由记忆、联想、想象、情绪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复合时空表象。

(3)审美心理时空的互渗性。这里的“互渗性”指的是在审美心理时空的统一构中,时间感和空间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种。其一是空间感向时间感的生成,其二是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换。

文档

文艺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完整条理版

11级文艺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完整条理版一、名词解释(4*6分)1、迷狂说:答:(1)柏拉图用“迷狂”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全神贯注、感情激荡的心理状态。(2)在他看来,力的结构及其基调是物理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所共有的,也是它们所具情感表现性及相互间构成内在统一性的原因。5、审美移情答:(1)立普斯一派提出“移情说”,认为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主体因素转移到客体对象身上,使对象成为自我的化身。(2)在审美移情的作用里,主观与客观须由对立关系变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