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单元一检测题(文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20:27
文档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单元一检测题(文科)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单元一检测题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一卷客观题(6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大失败后,中国党人为挽救中国,反抗的,毅然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据此回答1~3题。1.三次武装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C.开始领导武装斗争D.确立了党对的绝对领导权2.从三次武装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反动派
推荐度:
导读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单元一检测题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一卷客观题(6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大失败后,中国党人为挽救中国,反抗的,毅然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据此回答1~3题。1.三次武装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C.开始领导武装斗争D.确立了党对的绝对领导权2.从三次武装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反动派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单元一检测题

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第一卷   客观题(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失败后,中国党人为挽救中国,反抗的,毅然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据此回答1~3题。

1.三次武装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开始领导武装斗争             D.确立了党对的绝对领导权

2.从三次武装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反动派         B.中国的重心应由城市转入乡村

  C.必须建立武装                 D.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党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均以夺取城市为目标,这表明

  A.我党在城市拥有强大的力量     B.我党尚未认识到农民是的动力

  C.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         D.我党对敌我形势估计错误

    领导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迅速燃成燎原之势。据此回答4~7题。

4.秋收后,在文家市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改向山区进军,其主要依据是

  A.初期的挫折             B.敌强我弱的形势

  C.井冈山的有利条件           D.长沙的战略意义不重要

5.1927~1930年,中国党领导的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纠正“左”倾军事冒险主义

C.开展土地                    D.进行政权建设

6.认为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恐怖包围中发生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第一次国内战争在群众中有深刻影响

  C.有中国党的正确领导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7.决定中国民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国民大在农村有深刻的影响        B.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民占大多数

  C.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弱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城市势力大

1931年日本大举侵华,导致中日日益激化。据此回答8~10题。

8.促使日本发动“九~八”事变,大举侵华的因素有: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② 欧美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  ③竭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④德日结成同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上述材料表明: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  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1935年,华北事变引起的政治后果有:①开始调整,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②出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③直接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  ④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的分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面对日本的侵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奉行不抵抗。据此回答11~13题。

11.“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处理是也。”由此可表明国民对日军侵略的态度是

 A.坚持不抵抗      B.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C.以大局为重          D.以地方事件对待

1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的主要原因是

 A.幻想国际干预            B.强调中事力量薄弱

 C.以牺牲东北三省为代价换取中国本部的安全D.集中军事力量国内的

13.“九—八”事变的第二天,国民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当时国联的态度是

  A.列强共同支配中国东北      B.承认日本侵占东北

  C.恢复事变前的东北原状      D.对日实行经济制裁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举侵略,使中日之间的上升为主要矛盾,引起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抗日民主运动兴起。据此回答14~17题。

14.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是

  A.东北人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      B.中国党领导的抗日联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中华共和国人民

15.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是

  A.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B.揭露了日本侵华的阴谋

  C.由北平到全国各大城市学生运动蓬勃兴起D.到工厂、农村和中宣传抗日救国

16.西安事变: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  ②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其理由是

  A.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战B.亲英美派遏制了亲日派的投降阴谋

  C.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诱使国民投降受挫   D.英美迫使蒋介石由妥协转向抗日

“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是中国党在土地时期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据此回答18~19题。

18.遵义会议标志着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主要是指

  A.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排除了国际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D.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

19.“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是

A.纠正了“左”倾错误        B.挽救了党和中国

  C.标志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D.带有“左”的色彩

20.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四渡赤水②巧渡金沙江③翻越夹金山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第二卷  主观题(40分)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学良自与国民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极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他国家于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引自日本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1932年儿月)

    材料二 我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引自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材料三 美国不能允许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的主权、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的对华国际……

    ——引自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照会(1932年1月7日)

    材料四 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基本上接受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并声明对“满洲国”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决议……要求日本退出中国东北,恢复中国对日占区的主权,要求在该地成立具有广泛自治权的新机构,并

承认日本在该地的“特殊利益”。

    ——引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五 现在全国无产阶级及劳苦群众身上放着伟大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是武装保卫苏联,反对在帝国主义怀抱中献媚乞怜的国民,实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以求民族的与无产阶级劳苦群众的彻底。

——引自《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为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真实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的态度行动。你认为蒋介石采取这种态度和行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以英法为代表的国际联盟通过对中国东北建立“新机构”和承认日本在该地的“特殊利益”决议反映了什么矛盾?暴露了他们的什么真实目的?

三、问答题:20分

22、简述从1931年到1935年日本加紧侵华的史实,并说明蒋介石集团和在此期间对日本侵略采取了什么态度?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CBDBCABACCADABDAADBA
二、材料题

21、

(1)解释:诬称“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压迫所致,日军出于自卫。

目的:掩盖其侵略罪责。

真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实现其征服中国的野心。

(2)蒋介石的态度和行动:逆来顺受的态度或不抵抗主义;将此事诉之于国联。

根本原因:蒋介石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立场上,认为党是对其统治的最大威胁,先要全力“剿共”;对国联抱有幻想。

(3)美国反对日本占领东北的原因: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不相容,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

(4)反映的矛盾:英法与日本的矛盾。

真实目的:怂恿日本进攻苏联;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

三、问答题

22、(1)史实:

A、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B、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C、1933年,进犯热河。

D、1935年,日军威逼平津,制造华北事变,又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2)蒋介石态度:

A、“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奉行不抵抗。

B、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继续推行对日妥协,对内红军的反动方针。

C、华北事变后,为适应日本提出的“华北特殊化”要求,成立晋察政务委员会。

(3)态度:

A、“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出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B、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1935年底,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原因:

     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惜牺牲全民族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文档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单元一检测题(文科)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单元一检测题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一卷客观题(6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大失败后,中国党人为挽救中国,反抗的,毅然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据此回答1~3题。1.三次武装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C.开始领导武装斗争D.确立了党对的绝对领导权2.从三次武装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反动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