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20:16
文档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孙一奎B.张景岳C.李中梓D.赵献可E.薛己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A.心B.肾C.肝D.命门E.脾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二)B型题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自制()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自制()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阳非有余,阴亦不足”C.“阳常有余,阴
推荐度:
导读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孙一奎B.张景岳C.李中梓D.赵献可E.薛己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A.心B.肾C.肝D.命门E.脾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二)B型题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自制()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自制()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阳非有余,阴亦不足”C.“阳常有余,阴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

A.孙一奎

B.张景岳

C.李中梓

D.赵献可

E.薛己

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

A.心B.肾C.肝D.命门E.脾

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

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

(二)B型题

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

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自制()

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自制()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阳非有余,阴亦不足”

C.“阳常有余,阴本不足”

D.“阳非有余,阴非不足”

E.“阳常有余,阴非不足”

3.朱丹溪提出()

4.张介宾提出()

(三)X型题

1.张景岳医学著作有()

A.《类经》

B.《类经图翼》

C.《类经附翼》

D.《景岳全书》

E.《质疑录》

2.张景岳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A.阴阳一体思想

B.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

C.阴阳的常与变

D.阳非有余,阴亦不足

E.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3.在五行之中,张景岳最为重视的是()

A.木B.火C.土

D.金E.水

4.张介宾在其《大宝论》中,重点论述了真阳的重要,阐发了“阳非有余”的论点。他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论证()

A.“阴阳之辨”

B.“形气之辨”

C.“寒热之辨”

D.“水火之辨”

E.“命门之辨”

5.张景岳从几个方面对真阴作了阐发()

A.真阴之象

B.真阴之用

C.真阴之病

D.真阴之治

E.真阴之脏

6.张景岳称命门者()

A.为水火之府

B.为阴阳之宅

C.为精气之海

D.为死生之窦

E.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

7.张景岳喻为“治世之良相”的两药是()

A.熟地

B.人参

C.黄芪

D.当归

E.白芍

8.张景岳提出在治疗上也有常变之别,下列哪些属于治疗中的变法()

A.以寒治热

B.以热治寒

C.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E.虚则补之

二、填空题

1.张景岳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和最为突出。

2.张景岳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____的法则,指出“善补阳者,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张景岳指出“善治精者;善治气者。

4.张景岳认为人身的水火,即。

5.阴阳的从常到变为过程,那么,由变近常则为的过程。

6.张景岳方药八阵包括:。

7.张景岳将错综复杂的虚损病证划分为、两大类。

8.张景岳在重视水火的同时,在“五行互藏”问题上又特别提醒要加深对

”的认识。

9.张景岳所说的“”和“”即是促使阴阳由变向常转化的措施。

10.张景岳认为观形质之坏与未坏,即可以察其真阴之与。

11.张景岳明确提出用补的前提是“无_证可据”,用温的前提是“无证可据。”

三、判断题

1.张景岳认为精化为气,气化为精的生理过程,是通过阴阳互根的机理而实现的。

2.对于外感、内伤各种疾病,凡有虚证,重于温阳,这是张景岳治病的特点。

四、简答题

1.何谓“形气之辨”?

2.何谓“寒热之辨”?

3.何谓“水火之辨”?

4.何谓“真阴之用”?

5.何谓“真阴之脏”?

6.何谓“真阴之治”?

7.何谓“真阴之象”?

五、问答题

1.试述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阐发。

2.张景岳阴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试比较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之间的异同。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2.D3.A

(二)B型题

1.A2.B3.A4.B

(三)X型题

1.ABCDE2.ABCD3.BE4.BCD5.ABCDE6.ABCDE7.AB8.CD

二、填空题

1.阴阳理论;命门学说

2.阴阳互济必于阴中求阳必于阳中求阴

3.能使精中生气能使气中生精

4.阴阳精气

5.病理康复

6.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7.水亏;火衰

8.水中之火

9.扶阳抑阴;补阴抑阳

10.伤;未伤

11.实热

三、判断题

1.错。通过阴升阳降的机理而实现的。

2.错。重于补阴。

四、简答题

1.答:“形气之辨”认为,由于阳化气,阴成形,故凡人之所以通体能温,一生之所以有活力及五官、五脏之所以有正常的功能活动,都是阳气的作用。相反,当人一死,便身冷如冰,知觉尽失,形存而气去,这种“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的情况,正是阳非有余的原故。

2.答:“寒热之辨”,从春夏阳热而生化万物,秋冬阴冷而缺乏生意,说明“热无伤而寒可畏”,以之论证阳气的重要性。

3.答:“水火之辨”认为,水属阴而火属阳,凡水之所以产生、所以生物、所以化气,均有赖于阳气的作用,故说“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又可见阳气之重要。

4.答:真阴是水,是命门火的基础,命火养于阴水之中,所以真阴之用实指命门水火的功用。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命门中之元精、元气,是滋养形体,和调营卫,维持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源泉,而十二脏的功能活动都是真阴之用的体现。

5.答:五脏虽各有阴精,但五精又统于肾,而“’肾有精室,是曰命门。”因而称命门所藏的元精为“阴中之水”,元精所化的元气为“阴中之火”,正由于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藏精化气,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故张氏指出:“欲治真阴而舍命门,非其治也,此真阴之脏,不可不察也。”

6.答:无水无火,皆责之命门,故真阴之治即应补命门之水火。然而肾与命门本同一气,“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说明还是通过治肾的途径以治命门水火的不足。

7.答:阴为精,阴成形,此精此形,即是真阴之象。

五、问答题

1.答:景岳在前人论述基础上,把阴阳、精气与命门理论紧密地有机联系,使命门学说有了更大发展。主要包括命门的位置、属性、功能以及它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等重要内容。景岳认为命门位置“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为先、后天“立命之门户。”提出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以真阴为人体生命最基础的物质,命门为“真阴之脏”,它具有藏精化气的作用,故景岳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又称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由于命门为真阴之脏,人体精血形质都属真阴之象,他认为命门中之元精、元气,是滋养形体和调营卫,维持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源泉,而十二脏的功能活动都是真阴之用的体现。命门水火为脏腑之化源,故命门元阴、元阳亏损是脏腑阴阳病变的根本。对命门水火不足的调治,景岳根据肾与命门本同一气的原理,通过治肾的途径以治命门水火的不足。

2.答:①阴阳一体思想:景岳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认为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②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张氏研究阴阳还与五行联系起来,认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由于阴阳二气的不断运行,使五行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所谓“五行互藏”,因此认为五行虽然化变无穷,总不出乎阴阳。③阴阳的常与变。指出阴阳之常为生理状态,其变则为病理现象。④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这是张景岳关于人体阴阳状况的著名观点,是在“阴阳互根”的思想指导下,强调了人体真阴、真阳的重要。

3.答:如果与丹溪学说相比,朱氏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而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问题。张氏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两者对人体真阴的难成易亏的认识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丹溪论述的重点是阳气亢盛为害,景岳则沦阳气虚衰致病。两者论述的角度不同。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喻嘉言研究伤寒,使用下列哪种方法()

A.按法类证

B.分类归纳

C.按症类证

D.按因类证

E.分经审证

2.是谁认为“寒病之伤人十之三,温病之伤人十之七”()

A.庞安时

B.刘完素

C.王履

D.喻嘉言

E.吴鞠通

3.是谁认为“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

A.吴又可

B.叶天士

L.缪希雍

D.王士雄

E.喻嘉言

4.喻嘉言认为,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的温病,其病位在下列哪两经()

A.太阳、少阴B.太阳、太阴C.少阳、厥阴

D.太阳、厥阴E.太阴、少阳

5.喻昌治燥邪伤肺的主要宗旨是()

A.培土生金B.滋水涵木C.重视胃气,肺胃兼顾

D.清金保肺E.刻刻顾护肺气

6.喻昌“逆流挽舟”治痢用下列哪首方剂()

A.黄芩芍药汤

B.芍药汤

C.白头翁汤

D.人参败毒散

E.葛根芩连汤

(二)B型题

A.膻中之气

B.胸中阳气

C.上焦阳气

D.脾胃中气

E.丹田之气

1.喻嘉言的大气之论,着眼于()

2.张锡纯亦重视大气,着眼于()

A.《伤寒绪论》

B.《伤寒直格》

C.《尚论篇》

D.《伤寒真方歌括》

E.《伤寒括要》

3.喻昌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

4.张璐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

(三)X型题

1.下列哪几部是喻昌的医著()

A.《寓意草》

I3.《尚论篇》

G.《医门棒喝》

D.《医门法律》

E.《珍本医书集成》

2.喻昌提出温病三纲说的意义是()

A.符合临床实际

B.阐明伏气温病

C.强调温病“存阴”问题

D.促进温病学的发展

E.阐述仲景原意

3.喻昌主张治疗温疫的方法是()

A.芳香逐秽

B.清泄里热

C.清热凉血

D.清热透表

E.解毒

4.怎样识病,喻昌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A.辨阴阳

B.辨病位

C.明运气

D.本四时

E.要知五方异宜

5.喻昌认为临证治病必熟谙()

A.《灵枢》

B.《素问》

C.《甲乙经》

D.《伤寒论》

E.《难经》

6.喻嘉言认为肺燥可引起()

A.皮肤皴揭

B.肺痿不用

C.肺逆喘鸣

D.肠燥便秘

E.食噎呕出

7.喻昌治单腹胀的方法有()

A.培养

B.招纳

C.解散

D.攻、补、消兼施

E.悍毒峻攻

8.喻昌认为温疫之治为()

A.补而逐之,兼以解毒

B.升而逐之,兼以解毒C.疏而逐之,兼以解毒D.清而逐之,兼以解毒E.决而逐之,兼以解毒9.“三纲鼎立”是指()A.四时外感以伤寒为纲B.伤寒六经以太阳为纲C.四时外感以温病为纲D.伤寒六经以阳明为纲E.太阳经中,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1二、名词解释题

1.喻昌的“伤寒三纲说”

2.喻昌的“温病三纲说”

3.喻昌的“逆流挽舟法”

喻昌认为:四时外感,以为大纲也;在伤寒六经之中,又以一_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_为大纲。

2.喻昌在论著_中,专列“秋燥论”,对_的阐发颇有创见。

3.喻昌认为《内经》中“秋伤于湿”应为“_”之误。其理由是,才与五行不相背戾。

4.喻昌认为大气位居,为诸气之

5喻昌治单腹胀三法为,。

6.喻昌治疗脱证,宗《内经》之说。

四、判断题

1.假如给喻昌划分学派,可归人伤寒学派。

2.喻昌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通胸中之阳气。

3.喻昌认为大气即擅中之气。

4.喻昌创制了治温燥的桑杏汤。

5.喻昌反对使用悍毒攻劫之品,强调顾护脾胃。

6.对于阳浮于上的脱证,喻昌认为须加人介类潜阳固脱。

7.喻昌认为脱证有上、下、内、外之别。

8.喻昌认为温疫之治,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

五、问答题

简述喻昌秋燥论的创见。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2.D3.E4.A5.C6.D

(二)B型题

1.B2.D3.C4.A

(三)X型题

1.ABD2.BCD3.AE4.ABCDE5ABCE6.BCE7.ABCD8.BCE9.ABE

二、名词解释题

1.喻昌把《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条全部打乱,重加编次,分为若干类。如太阳经篇,以风伤卫为一类(上篇),寒伤营为一类(中篇),风寒两伤营卫为一类(下篇),即“伤寒三纲”说。

2.喻昌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大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为一大例;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为一大例,即“温病三纲”说。

3.喻昌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之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人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主治方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三、填空题

1.冬月伤寒太阳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

2.《医门法律》秋伤于燥

3.秋伤于燥六气配四时

4.胸中主持

5.招纳培养解散

6.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四、判断题

1.对2.对3.错4.错5.对6.对7.错8.对

五、问答题

答: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专列“秋燥论”。在学说渊源上主要受刘河间的影响,因而能发挥病机未尽之义,补充《内经》病机之疏阙。理由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冬伤于寒,皆是伤主时之气,而秋主燥,却伤于湿,与理不合,只有六气配四时,才与五运不相背戾。他还从病理上论证“燥胜则干”,病在外皮肤皴揭,在内精血、津液枯涸。若燥气伤肺,遂成膹郁咳喘等症;对于燥病的治疗,他提出要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反对单纯以润滋燥,并制清燥救肺汤,对燥病的临床诊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吴有性著作是()

A.《温疫论》

B.《温热论》

C.《疫疹一得》

D.《治疫全书》

E.《疫证治例》

2.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

A.时行之气

B.非时之气

C.天地之常气

D.戾气

E.以上都不是

3.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的传入途径是()

A.自肌表而人

B.自毫窍而人

C.自口鼻而人

D.自肺卫而人

E.以上都不是

4.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侵入人体后,邪伏的部位是()

A.肺胃

B.膜原

C.经络

D.营卫

E.三焦

5.吴有性治疗疫邪居于膜原而创制的方剂是()

A.达原饮B.三消饮C.白虎汤D.瓜蒂散E.败毒散

s.达原饮能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的三味方药是()

A.槟榔、芍药、草果

B.知母、槟榔、草果

C.厚朴、知母、草果

D.槟榔、黄芩、芍药

E.槟榔、厚朴、草果

r.吴有性称为“治疫之全剂”的方剂是()

A.达原饮

B.三消饮

C.白虎汤

D.败毒散

E.大承气汤

8.7、对温疫证的治疗,吴又可强调的治法是()

A.发表B.涌吐C.和解D.攻下E.破气

(二)B型题

A.达原饮

B.清络饮

c.普济消毒饮

n.清瘟败毒饮

E.黄连解毒汤

1.吴有性治疫病创制的方剂是()

2.余霖治疫疹创制的方剂是()

A.黄连B.黄芩C.大黄

D.石膏

E.连翘

3.吴有性治疗温疫善用()4.余霖治疗疫疹善用()

A.理气为先

B.养阴为先

C.逐邪为主

D.发表为先

E.疏利为主

5.吴有性认为伤寒初起的治法是()

6.昊有性认为时疫初起的治法是()

(三)X型题1.温病学派成熟阶段的代表性医家是)

A.余师愚

B.叶天士

C.薛雪

D.吴瑭

E.王士雄2.昊有性提出温疫疠气的特点是()

A.非其时而有其气

B.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C.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D.有甚于他气,为病颇重

E.虽有多寡不同,然无岁不有3.吴有性创立达原饮的治疗作用是()

A.疏利表气,驱除伏邪B.涌吐疫邪C.辛凉解散,疫邪得清D.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E.引毒外透,升清降浊4.吴有性创立达原饮,药物有()A.槟榔、厚朴、草果仁B.知母、芍药C.丹皮、桅子、赤芍D.生地、知母E,黄芩、甘草5.吴有性创立的治疗温疫的方剂是()

A.达原饮

B.举斑汤

C.三消饮

D.清瘟败毒饮

E.柴胡达原饮

6.吴有性认为杂气的特异性,主要表现是()

A.病种的特异性

B.物种的特异性

C.病位的特异性

D.有善恶

E.有优劣

7.吴有性的“九传”说,可归纳为几种情况()

A.表里分传

B.表里分传再分传

c.向表传变

D.向里传变

E.表里分传

8.《温疫论》对下列哪些著作有影响()

A.《广瘟疫论》

B.《寒温条辨》

c.《疫疹一得》

D.《松峰说疫》

E.《治疫全书》

}3.继吴有性之后,清代研究温疫的学者有()

A.戴天章

B.杨栗山

C.余师愚

D.刘松峰

E.熊立品

10.吴又可认为()

A.感受一种戾气,只能形成一种

疾病

B.不同的杂气伤人部位不一

C.杂气致病作用有强弱的不同

D.有的杂气可以导致人与动物共

患病

E.多种疫气可能产生某一种疾病

11.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游溢于经,可在达原饮基础上()

A.邪热溢于太阳经,则加羌活

B.邪热溢于阳明经,则加葛根

C.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

D.若见里证,则加大黄

E.热伤营血加芍药和血

12.影响温疫传变的因素有()

A.感邪有轻重

B.伏匿有浅深

C'.体质有强弱

D.病程之长短

F.性别之差异

13.温疫病的典型表现为()

A.始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

B.头疼身痛

C.舌上白苔

D.渐加烦渴

E.脉浮

14.吴有性的治疗经验有()

A.温疫初起,疏利膜原

B.疫邪传胃,下不嫌早

C.疫后养阴,不宜温补

D.表里双解

E.清热解毒

15.吴有性指出疫病自口鼻传染,有两种方式()

A.空气传染

B.接触传染

C.饮食传染

D.飞沫传染

E.水源传染

二、名词解释题

1.昊有性的疫邪“九传说”

2.吴有性的“三消论”

3.吴有性的“里通表和”

三、填空题

1.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为一种致病物质,又叫做。

2.吴又可认为疫邪自而入,伏于半表半里的,必待其,然后可导引而去,邪尽而愈。

3.吴又可根据温疫之邪的性质及病变部位、传变方式不同,其治法主张,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吴又可认为,疫邪的九传规律,总不离范围。

四、判断题

1.吴有性认为,疫邪自口鼻而人,出现营卫症状后,伏于膜原。

2.吴又可治疫邪在胸隔,见心烦喜呕,用瓜蒂散涌吐疫邪。

3.吴又可认为温疫里证见协热下利或热结旁流、四逆、脉厥等,均可用下法。

4.吴又可认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无老少强弱,触之即病,感而即发。

五、问答题

1.试述吴有性在温疫病因方面的阐发。

2.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侵入途径和部位的阐发。

3.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传变方面的独特之见。

4.为什么吴有性治疗温疫强调透达膜原?主方的含义是什么?

5.吴有性是如何区别温疫与伤寒的?

6.为什么吴有性治温疫主张早下?

7.什么叫“杂气,’?“杂气”致病有何特点?

8.叙述吴又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A2.D

3.C《温疫论·原病》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

4.B《温疫论·原病》说:“邪从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也”。

5.A6.E

7.B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故吴氏称之为“治疫之全剂”。

8.D吴有性认为下法是为了祛邪,使邪有出路。

《二)B型题

1.A2.D3.C

4.D5.D

6.E《温疫论·辨明伤寒时疫》认为: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里通则表和;伤寒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

(三)X型题

1.BCDE2.BDE3.AD

4.A13E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等组成。

5.AC6.ABC

7.CDE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但总的来说,传变方式可归纳为向表传变、向里传变和表里分传三种。

8.ABODE9.ABODE

10.ABCD11.ABCD

12.ABC.

13.ABCD温疫典型表现,邪在膜原,其脉不浮不沉,故脉浮可排除。

14.ABC.

15.AB《温疫论·原病》认为邪从口鼻而入,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提出了空气传染和接触传染。

二、名词解释题

1.吴有性认为,温疫邪离膜原后其传变方式有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九个类型,称之“九传”。

2.吴有性提出的三消论,是邪从膜原外溃,则见三阳经证,运用三消饮,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

3.吴有性认为,疫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内传,则邪留于胃家,邪留于胃,故里气结滞,里气结,表气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达于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

三、填空题

1.杂气、疠气、疫气、戾气

2.口鼻;膜原;或出表、或入里

3.温疫初起,疏利膜原疫邪传胃,不下嫌一早疫后养阴,不宜温补

4.表里

四、判断题

1.错。疫邪从口鼻而人,伏于膜原,既不同外感的表证,又没有里证表现。

2.对。

3.对。《温疫论·注意逐邪勿拘结粪》认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协热下利、热结旁流、四逆、脉厥,均是可下之证。

4.对。疫邪传染性极强,《温疫论·杂气论》认为“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

五、问答题

1.答: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时提出“非时之气”的概念,认为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在一年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吴氏又认为“非时之气”属天地间常事,未必都发为疫病。经过长期研究,吴氏提出疠气致疫的病因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种特殊的“疠气”,与一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同,发病险重,传染性强,因此吴氏名之为“疠气”。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病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了。

2.答:吴有性认为温疫的侵人途径和部位与一般外感不同,他指出,邪自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邪气在经络则为在表,邪气人胃即为在里,温疫的病邪自口鼻而人后,并不同于一般外邪先表后里的传变形式,吴氏提出了“邪伏膜原”的理论,他认为,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溢于经,营卫所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须俟邪毒或出表,或入里,然后随证治之,引导邪气外泄。

3.答:疫邪伏于膜原,居半表半里,外可出表,内可人里,其传变亦不外表里两途。根据邪气的轻重,伏匿的深浅、体质的强弱等因素,吴有性又归纳为九个传变类型: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即所谓“九传”。表证主见头疼身重,发热而复凛凛恶寒,而内无胸满腹胀等症。里证外无头疼身痛,邪入里之上者,惟胸隔痞闷,欲吐不吐,或虽少吐而不快;邪传人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不呕不吐,或大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九传的规律,总不离于表里范围,但吴氏认为它不同于一般外感伤寒的传变,或表或里,或表里分传,不局限于伤寒的先表后里,可以先表后里,也可以先里后表,当与伤寒传变相区别。

4.答:吴氏认为温疫之邪,居于半表半里的膜原,汗之不解,下之不可,其治法是“但使邪毒速离膜原”,因此创立达原饮为主,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清。其方中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令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故名方为达原;热伤津液,加知母滋阴;热伤营血,加芍药以和血;黄芩清燥热;甘草调和诸药。达原饮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令邪气溃散,表里分消,故吴氏又称此方为“治疫之全剂”。

5.答:吴氏认为温疫由戾气所致,由口鼻而人,伏于膜原,表里分传,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发病。他在《温疫论》中曾详细地指出了伤寒与温疫的不同。在病因方面: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一单衣风露,或冒雨人水,或临风脱衣;温疫则无感冒之因,乃触受天行疫疠之气所致。在初起症状方面:伤寒肌肤寒栗,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继而头身疼痛,发热恶寒,脉浮;温疫在忽觉寒凛之后,但热而不恶寒,多为二三日后渐渐加重,或五六日后忽然加重。侵犯途径方面:伤寒自毛窍而人,温疫自口鼻而人。在邪伏部位及传变方面:伤寒自表人里,首犯太阳,然后入里传阳明、少阳,以及三阴;温疫则邪伏膜原,表里分传,或出于表,犯及三阳,或人于里,犯及胃腑。在治疗原则上:伤寒可一汗而解,发表为先,先汗后下;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传变后先里后表,先下后汗。在传染问题上:伤寒无传染;温疫有很强的传染性。

6.答:吴有性认为多表里分传者,其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里传,邪留于胃腑,邪留于胃则里气结滞,里气结则表气不通,所以肌肉之邪也不能达于肌表,可见癥结在于里气不通。故邪居半表半里,可以早下,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也随之通顺,郁于肌肉之邪,便能达于肌表,或斑或汗,邪气外泄,然后脱然而愈。这是与伤寒在治疗上的不同之处。

7.答:吴氏否认疫病与六气及不正之气有关。指出除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邪致病之外,天地间还存在着另一类致病因素--一杂气,“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如大麻风、疗疮、痈疽、丹毒、发斑、痘疹、霍乱、疟疾等内外科疾病,举世皆认为六气为病,而其实是种种杂气为患。至于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为“戾气”(或疠气),虽然戾气为病颇重而有甚于他气,但也是杂气之一。并详细分析了杂气的各种特性。①杂气的性质:吴氏肯定了杂气是作为一种物质形式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同时,吴氏还指出这种物质具有强烈致病毒性,“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②杂气的种属与特异:吴氏从各事物分类种种不一,因而推论到戾气亦有各种各类的不同,吴氏还认识到感受一种戾气,只能形成一种疾病。所谓“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杂气亦有偏中于人或某一动物,或某一脏腑这一特异性。吴氏通过长期观察,认识到有些杂气可以使动物致病而不使人致病,动物禽兽之间,也可因其种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情况。

8.答:吴又可的《温疫论》,突破传统的六淫病因说,创立了新的病因理论“杂气论”,指出杂气(又称“异气”、“戾气”)是一种致病物质,从口鼻而入,“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又说“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虽有多寡不同,然无岁不有”从病因上将温疫病与外感病相区别,丰富了中医的病因学内容。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叶天士论治温热病的代表作是()

A.《温疫论》

B.《温病条辨》

C.《温热经纬》

D.《临证指南医案》

E.《温热论》

2.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余霖

C.叶天士

D.吴鞠通

E.薛雪

3.叶天士认为温病见苔黄而不甚厚而滑,说明热未伤津,治法可以运用()

A.清热解毒

B.清热化湿

C.清热透表

D.清热通里

E.清里通下

4.叶天士认为温病见黄苔厚而色深者是邪气重,治疗可用()

A.发汗

B.清气

C.利湿

D.凉血

E.攻下

5.叶天士养胃阴,常用哪类药物()

A.甘平或甘凉

B.甘寒或甘平

C.甘淡或甘寒

D.甘平或甘淡

E.甘淡或酸平

6.叶天士的通补阳明之法,多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酌加哪类药物()

A.理气和血

B.行气降下

C.行气活血

D.活血降下

E.疏肝理气

7.叶桂验齿有独到之处,他根据牙齿的临床表现来辨识温病,以下哪一项不属此例()

A.齿的枯润

B.牙齿有无松动

C.有无齿痛

D.有无出血

E.齿龈的浮肿

8.叶桂认为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补任脉的首选药物是()

A.鳖甲

B.龟板

C.鹿角胶

D.拘杞子

E.以上都不是

9.叶天士阐发温热病病机,创立的辨证方法是()

A.卫气营血辨证

B.气血津液辨证

C.三焦辨证

D.脏腑辨证

E.以上都不是

10.叶天士认为斑疹出现是由于()

A.湿郁卫分

B.正不胜邪

C.邪气外露

D.邪气内陷

E.以上都不是

(二)B型题

A.益气养阴为主

B.培补脾胃

C.用柔剂阳药

D.用平剂阴药

E.调畅气血为主

1.叶天士治督脉病证的用药主张()

2.叶天士治冲脉病证的治疗主张()

A.多用川楝、香附、郁金、降香

乌药等

B.多用黄柏、知母、生地、丹皮等

C.用鹿茸、鹿角胶、鹿角霜配入补

肾气之品

D.补肝肾之外配人五味子、湖莲肉、

芡实、金樱子、山药

E.活血药物配伍辛散、温通之品

3.叶天士治带脉病证的常用药物为()

4.叶天士治督脉病证的常用药物为()

5.叶天士治冲脉病证的常用药物为()

(三)C型题

A.通

B.补

C.以上均是

D.以上均不是

1.叶桂对奇经病证的治疗,凡属实者,治之以()

2.叶桂对奇经病证的治疗,凡属虚者,治之以()

A.刚燥

B.柔润

C.以上均是

D.以上均不是

3.叶桂提出脾胃分治,是因为脾病在用药上宜()4.叶桂提出脾胃分治,是因为胃病在用J药上宜()A.气液之竭B.邪气外露C.以上均是D.以上均不是5.叶天士认为斑疹的出现是由于()6.叶天士认为白★之色,白如枯骨者,多属()(四)X型题1.温病学派成熟阶段的代表性医家是A.余师愚B.叶天士C.薛雪D.吴塘E.王士雄2.叶天士对温病学说的贡献是()}A.创立卫气营血辨证…B.总结卫气营血治疗原则

C.重视辨舌验齿和辨识斑疹和白★

D.创立胃阴学说

E.提出久病入络说

3.叶天士认为“阳化内风”的病因病机是()

A.肾液亏少,水不涵木

B.怒劳忧思,五志气火交并于上

C.痰蕴生热,火热化风

D.肝血肾液两枯,阳扰风旋

E.中阳不足,阳明络脉空虚

4.叶天士选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奇经的药物有()

A.鹿茸、鹿角胶

B.龟板、鳖甲

C.紫河车、淡菜

D.蛤蚧、牡砺

E.冬虫夏草、淡菜

5.叶天士治疗肝风病证时培补人之正气的方法是()

A.补肝

B.养血

C.滋液

D.缓肝

E.甘温益气

6.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的方法有()

A.甘药培中

B.调理肝脾

C.血肉填精

D.滋补肝‘肾

E.中下兼顾

7.叶天士治疗奇经八脉病证所重视的脏腑是()

A.心肺

B.心肾

C.肝肾

D.脾胃

E.肺肾

8.叶天士治疗络病,选用的方剂有()

A.桃红四物汤

B.旋覆花汤

C.血府逐瘀汤

D.鳖甲煎丸

E.桂枝茯苓丸

二、填空题

1.叶天士认为斑疹出现,统以为吉,斑疹出现而神情清爽是。

2.叶天士的通络之法,除选用活血药物配伍之外,又配伍

之品,以,或配伍

药物,以

3.叶天士总结了温病的治疗原则,奠定了温病的治疗大法。

4.叶天士对肝风病证的治疗,重视

,并提出了等多种方法。

三、判断题

i.叶天士在东垣理论影响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2.叶桂认为,斑多属气分之病,疹多属血分之病。

3.叶桂治疗“阳化内风”的肝风病证,重视潜阳熄风的治法。

4.叶桂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外来之邪”。

5.叶桂在脾胃病辨治方面只继承了东垣的补脾升阳之说。

四、简答题

1.叶桂如何治疗虚损病证?

2.试述叶桂的胃阴学说。

五、问答题

1.试述叶天士创久病入络学说的临床价值。

2.试述叶氏奇经辨证用药的主要内容。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2.C3.C4.E5.A6.B7.B8.B9.A10.C

(二)B型题

1.C2.E3.D4.C5.A

(三)C型题

1.A2.B3.A4.B5.B6.A

(四)X型题

1.BCDE2.ABC3.ABDE4.ABC5.BODE6.ACE7.CD8.BD

二、填空题

1.见而不多;外解里和之佳象

2.辛散温通香窜宣通气机虫蚁

之类搜剔络中之邪

3.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4.人体之正气滋液熄风镇阳熄风和阳熄风缓肝熄风养血熄风介类潜阳

三、判断题

1.错。“东垣理论”改为“河间理论”。

2.错。叶桂认为,斑多属血分之病,疹多属气分之病。

3.错。叶桂治疗“阳化内风”的肝风病证,重视人体正气,提出了滋液熄风、镇阳熄风、和阳熄风、缓肝熄风、养血熄风、介类熄风等方法。

4.错。叶桂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J.错。叶桂在脾胃病辨治方面,不仅继承一了东垣的补脾升阳之说,而且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补充和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

四、简答题

1.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2.答:叶桂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五、问答题

1.答:久病人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人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所以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人血”。即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

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认为以部位而言,“邪非在表”,所以“散之不解”;邪非着里,所以“攻之不驱”,“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为此他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人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临床上每多应用.称之为虫蚁搜剔法。

2.答:叶氏十分重视奇经辨证,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颇有创见地发展了奇经八脉的辨证论治法则。在生理上,他认为奇经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以及维续、护卫、包举形体的作用;在病理上,凡肝肾脾胃之病,久虚不复,必延及奇经;在辨证上,奇经之病须分虚实;治疗上,常兼“通”、“补”。

叶氏指出,奇经用药,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他认为:“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功”。因而奇经为病,多与肝肾久损有关,而见有奇经八脉失司不固的病证,叶氏强调以调补肝肾为总的治法,但其用药又有特点。正如叶氏所说:“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潜法,潜阳坚阴,用知柏苦寒沉着,未通奇经。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所以叶氏填补奇经,多选择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龟板、鳖甲、淡菜等。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曾历游滦州(今河北唐山地区)奉天等地,考察尸体解剖的医家是()

A.张志聪

B.吴师机

C.王泰林

D.王清任

E.张山雷

2.王清任的代表性著作是()

A.《群经见智录》B.《中风斠诠》C.《医论稿》

D.《血证论》E.《医林改错》

3.王清任在北京行医开设的药铺是()

A.广济堂

B.慈善堂

C.知一堂

D.济仁堂

F,.同济堂

4.王清任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

A.阴阳

B.表里

C.寒热

D.虚实

E.脏腑

5.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

A.不在脑而在心B.不在心而在脑C.不在心而在肾D.不在脑而在精

E.不在脑而在血

6.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

A.脏腑

B.经络

C.气血

D.津液

E.阴阳

7.王清任论气血的重点是()

A.瘀血证和气虚血证

B.瘀血证和气满血证

C.血虚证和气虚证

D.血热证和气满证

E.血热证和气虚证

8.王清任处方有两大类,即()

A.活血逐瘀和益气健脾

H.活血逐瘀和补气活血

C.补肾填精和益气温阳

D.活血逐瘀和益气温阳

E.滋补肝肾和益气补血

9.王清任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的方剂是()

A.补阳还五汤

B.通窍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少腹逐瘀汤

10.王清任治胸中血瘀的方剂是()

A.补阳还五汤

B.通窍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少腹逐瘀汤

11.王清任治肚腹血瘀的方剂是()

A.补阳还五汤

B.通窍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少腹逐瘀汤

12.王清任治气虚血瘀的方剂是()

A.补阳还五汤

B.通窍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少腹逐瘀汤

13.下列名方中,黄芪用至四两甚至八两的方剂是()

A.补阳还五汤

B.通窍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少腹逐瘀汤

14.王清任治癫狂的方剂是()

A.解毒活血汤

B.古下瘀血汤

C.身痛逐瘀汤

D.少腹逐瘀汤

E.癫狂梦醒汤

15.王清任治痹痛的方剂是()

A.解毒活血汤

B.古下瘀血汤

C.身痛逐瘀汤

D.少腹逐瘀汤

E.癫狂梦醒汤

16.王清任治瘟毒的方剂是()

A.解毒活血汤

B.古下瘀血汤

C.身痛逐瘀汤

D.少腹逐瘀汤

E.癫狂梦醒汤

(二)B型题

A.通窍活血汤

B.补阳还五汤

C.血府逐瘀汤

D少腹逐瘀汤

E.膈下逐瘀汤

1.王清任治肚腹血瘀之症的方是()

2.王清任治胸中血府血瘀的方是()

3.王清任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之症的方是()

A.解毒活血汤

B.补阳还五汤

C.身痛逐瘀汤

D.少腹逐瘀汤

E.癫狂梦醒汤

4.王清任治疗血瘀兼症,以活血逐瘀与温经调经药合用的方剂是()

5.王清任治疗血瘀证,以活血与理气化痰药同用的方剂是()

6.王清任治疗血瘀证,以活血药与祛风通络药同用的方剂是()

(三)D型题

1.王清任论气血诸病的重点是()

A.瘀血证

B.气虚证

C.气滞证

D.气滞血瘀证

E.气虚血瘀证

2.王清任处方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

A.补血活血

B.活血逐瘀

C.益气健脾

D.益气活血

E.理气活血

3.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主治病证的病机是()

A.血热

B.血虚

C.血瘀

D.气虚

E.气滞

4.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配伍用量是()

A.黄芪、桃、红等量

B.轻黄芪

C.重黄茂

D.轻桃、红

E.重桃、红

5.解毒活血汤是哪两类药的同用()

A.逐水药

B.活血逐瘀药

C.理气化痰药

D.祛风通络药

E.清热解毒药

6.古下瘀血汤是哪两类药的同用()

A.逐水药

B.活血逐瘀药

C.理气化痰药

D.祛风通络药

E.清热解毒药

7.身痛逐瘀汤是哪两类药的同用()

A.逐水药

B.活血逐瘀药

C.理气化痰药

D.祛风通络药

E.清热解毒药

8.癫狂梦醒汤是哪两类药的同用()

A.逐水药

B.活血逐瘀药

C.理气化痰药

D.祛风通络药

E.清热解表药9.少腹逐瘀汤是哪两类药的同用()…

A.逐水药

B.活血逐痰药

c.理气化痰药

D.祛风通络药

E.温经调经药(四)x型题1.王清任的学术特点是()

A.重视实践,反对臆度{B.止血消瘀,宁血补血C.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D.水即化气,火即化血E.活血化瘀2.王清任活血逐瘀的代表性方剂是A.通窍活血汤B.补阳还五汤C.急救回阳汤D.血府逐瘀汤E.膈下逐瘀汤3.共用桃花、红花、赤芍、川芎的方剂是()A.通窍活血汤

B.补阳还五汤

C.急救回阳汤

D.血府逐瘀汤

E.膈下逐瘀汤

4.共用桃仁、红花的方剂是()

A.解毒活血汤

B.古下瘀血汤

C.身痛逐瘀汤

D.少腹逐瘀汤

E.癫狂梦醒汤

5王清任认为血瘀见症有()

A.脱发

13.胸任重物与胸不任物

C.糟鼻子

D.久泻

E.白癜风

二、填空题

1.王清任著有一书。

2.王清任治学的突出特点是_、_。

3.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而在。

4.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

5.王氏论气血,是以和为重点,不是泛论气血诸病。

6.王清任处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7.王清任活血逐瘀法有三个代表性的方剂。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用

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治肚腹血瘀之证用

8.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三方中,共用的药物是。

9.王清任治疗气虚血瘀的代表方剂是

10.王清任指出,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至,甚至使气足血行。

11.王清任治气虚血瘀兼阳虚的代表方剂是

12.王清任治瘟毒的代表性方剂是

13.王清任治血臌的代表性方剂是

14.王清任治痹痛的代表性方剂是

15.王清任治妇女少腹积块的代表性方-剂是

16.王清任治癫狂的代表性方剂是

三、判断题

1.王清任的代表性著作是《血证论》两卷。

2.《医林改错》一书,记载了脏腑解剖所见和活血化瘀的治疗经验。

3.《医林改错》之方有两个来源:一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二是揣度立方。

4.王清任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阴阳。”

5.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脑而在心。

6.王清任论气血,是以血瘀证和气滞证为重点,不是泛论气血诸病。

7.王清任治疗血瘀,创立了分部位治疗血瘀证的方法。

8.王清任对怪症、顽症、难症皆从瘀治。

四、问答题

1.王清任对“重视实践,反对臆度”是如何论述的?

2.王清任对“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有何论述?

3.王清任是如何论述“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这个核心论点的?

4.王清任是如何运用活血化瘀法的?

5.简述王清任对怪症、顽症、难症皆从瘀治的经验。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D2.E3.C4.E

5.B6.C7.A8.B

9.B10.C11.D12.A

13.A14.E15.C16A

(二)B型题

1.E2.C3.A4.D5.E6.C

(三)D型题

1.AE2.BD3.CD4.CD

5.BE6.AB7,BD8.BC9.BE

(四)X型题

1.ACE2.ADE3.ABDE4ABLE5.ABCDE

二、填空题

1.《医林改错》

2.重视实践反对臆度

3.心脑

4.气血

5.瘀血证;气虚血瘀证

6.活血逐瘀;补气活血

7.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

8.桃仁、红花、赤芍、川芎

9.补阳还五汤

10.四两八两

11.急救回阳汤

12.解毒活血汤

13.古下瘀血汤

14.身痛逐瘀汤

15.少腹逐瘀汤

16.癫狂梦醒汤

三、判断题

1.错2.对3.错4.错

5.错6.错7.对8.对

四、问答题

1.答:王氏云:“古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以议论揣度,定论立方,如何能明病之本源?”强调医者治病著书,必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

2.答:王氏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所以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3.答:王氏认为:“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是气血”,所以他强调“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4.答:王清任活血化瘀组方分为活血逐瘀和补气活血两大类。活血逐瘀法的代表方剂是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分治不同部位的瘀血之证。补气活血卜法的代表方剂是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之证

5.答:王氏认为临症病状万千,应相互参考,如头发脱落、胸任重物等,王氏都详为分析。临床有些症状是一望可知的,如癥瘕痞块等。有些是怪症,如胸不任物、胸任重物等。有些是顽症,如顽固头痛、久泻、久痹痛等。有些是疑难杂证,如糟鼻子、白癜风、紫癜风等等,这些王氏都归之于瘀血为患,是其怪症、顽症、难症皆从瘀论治思想的体现。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唐宗海的代表著作是()

A.《西溪书屋夜话录》B.《寓意草》

C.《血证论》D.《群经见智录》E.《本草纲目》

2.唐宗海认为:吐血者,病位在()

A.肝

B.心、肾

C.脾

D.胃

E.肺

3.唐宗海认为:呕血者,病位在()

A.肝

B.心、肾

C.脾

D.胃

E.肺

4.唐宗海认为:咯血者,病位在()

A.肝

B.心、肾

C.脾

D.胃

E.肺

5.唐宗海认为:唾血者,病位在()

A.肝B.心、肾C.脾D.胃E.肺

6.唐宗海认为:咳血者,病位在()

A.肝B.心、肾C.脾D.胃E.肺

7.唐宗海认为:消癖的主方是()

A.辛字润肺膏

B.甘露饮

C.泻心汤D.归脾汤E.花蕊石散8.唐宗海认为:血证有宜有忌的是()

A.汗法

B.补法

C.吐法

D.和法

E.清法

9.唐宗海治肠风下血的代表方是()

A.解毒汤B.槐角丸C葛根黄芩黄连汤D.泻青丸E.黄土汤

10.唐宗海治远血的代表方是()

A.解毒汤

B.槐角丸

C.葛根黄等黄连汤

D.泻青丸

E.黄土汤

(二)B型题

A.清法

B.消法

C.和法

D.吐法

F.补法}

1.唐宗海认为,治血证严禁的是()

2.唐宗海认为,治血证有宜有忌的是

3.唐宗海认为,治血证最好的良法是

A.辛字润肺膏

B.甘露饮

C.人参固本汤

D.参苓白术散

E.白术散

4.唐宗海补虚治法中滋补肺中阴液的方是()

5.唐宗海补虚治法中滋胃汁的方是()

6.唐宗海补虚治法中补脾的方是()

A.桃仁承气汤

B.导赤散

C.龙胆泻肝汤

D.清燥救肺汤

E.四物汤

7.唐宗海治尿血中属心经实热的方是()

8.唐宗海治尿血中属肝经实热的方是()

9.唐宗海治尿血中属虚证的方是()

A.泻心汤

I3.大黄黄连泻心汤

C.十灰散

D.独参汤

E.甘草干姜汤

10.唐宗海治吐血中正虚邪实轻证的方是()

11.唐宗海治吐血中虚寒危脱证的方是()

12.唐宗海治吐血中虚寒假热证的方是()

(三)X型题

1.唐宗海治血证,认为有宜有忌的是()

八.汗法

13.吐法

C.下法

D.和法

F.补法

2,唐宗海治血证,认为禁用的是()

A.汗法

F3.吐法

t,.下法

D.和法

E.补法

3.唐宗海认为,病位在肝、脾、肺、胃的_血证是()

A.吐血

B.呕血

C.咯血

D.唾血

E.咳皿

4.唐宗海认为.吐血、呕血、唾血、咳血的病位在()

A.肝B.心

C.脾D.胃

E.肺

5.唐宗海治血证,必以治脾为主,其治法方药是()

A.炙甘草汤开源导流以补血

B.地黄通地道而补血

L:.阿胶滋脾燥生血

D.茜草止血活血

F..参茂补气以运血统血

6.唐宗海把血证分成以下哪几个类型()

A.血上干证治

B.血下泄证治

C.血中瘀证治

E.血中热证治

E.血中寒证治

7.唐宗海从总的方面论述了血证的哪几个问题()

A.气血的相_互关系

B.血证与脏腑的病机

C.血证的脉证死生

D.血证的治疗方法

E.血证的其他事项

二、填空题

1.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

2.唐宗海对血证颇有成就,著有一书。

3.唐宗海说:“水即化,火即化。

4.唐宗海认为,吐血者,病多在。

5.血证的预后,血脱而气不脱者治,不发热者治。

6.唐宗海提出治血证四法为:、、、。

三、判断题

1.唐宗海认为,血火原为一家。

2二唐宗海认为,治血证者,必以治胃为主。

3.唐宗海认为,吐血者,病多在肝。

4.唐宗海认为,呕血者,病多在胃。

5.唐宗海认为,咯血者,有出于肺,有出于脾。

6.吐血者属正虚邪实者,病重者用独参汤,病轻者用泻心汤。

7.吐血虚寒者,危脱之证用甘草干姜汤,虚寒假热用小柴胡汤。

8.瘀血在上、中、下三焦,分别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四、简答题

1.试述唐氏阴阳水火气血论的主要精神。

2.唐氏治疗吐血四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五、问答题

1.试论唐宗海对血证病机的阐发。

2.试述唐宗海治疗血证的用药宜忌。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2.D3.A4.B5.C6.E7.E8.B9.B10.E

(二)B型题

1.D2.E3.C4.A5.B6.C7.B8.C9.E10.C;11.D12.E

(三)X型题

1.CE2.AB3.ABDE4.ACRE5.ABLE6.ABC7.ABCD

二、填空题

1.《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对》

2.《血证论》

3.气血

4.胃

5.易难

6.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三、判断题

1.对。

2.错。唐宗海认为,治血证者,必以治脾为主。

3.错。唐宗海认为,吐血者,病多在胃。

4.错。唐宗海认为,呕血者,病多在肝。

5.错。唐宗海认为,咯血者,有出于心,有出于肾。

6.错。吐血属正虚邪实,病重者用泻心汤,病轻者用十灰散。

7.错。吐血虚寒者,危脱之证用独参汤,虚寒假热用甘草于姜汤。

8.错。瘀血在上、中、下三焦,分别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四、简答题

1.答:唐氏认为气血水火是密切联系的,人身的阴阳即是水火,而水火又即是气血。气与水本属一家,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因此治气即是治水,治水亦是治气。火化血,火化不及,血不能生;火化太过,消耗阴血,因此血火关系亦甚密切,治火即是治血。总之,水火气血,互相维系,治疗时治血理气,调和阴阳,可以左右逢源。同时,他还指出阴阳水火相互维系的关键全在脾。

2.答:唐氏治疗吐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独取阳明,主方为泻心汤;消瘀为第二法,主方为花蕊石散;宁血为第三法,宁气即是宁血;补虚为收功之法,即第四法,补法不一,以补肺胃为要,用辛字润肺膏、甘露饮等。

五、问答题

1.答:气机阻逆,血随上溢:气为血帅,气机冲和则血随之而畅行络隧,如果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气逆上冲,则血离常道,上溢而为吐血、呕血、咳血等症。故唐氏有“气迫则血走”之说。

脾失统摄,血无归附:脾主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若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则不能生血。血虚津少,肺失滋养,则为土不生金。脾“‘以其能统主五脏而为阴之守也,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即如是”。故血之运行上下全赖脾气。若劳倦伤中,脾气不统则血多下失,思虑伤脾,则血可由上下溢出。

火热炽盛.逼血妄行:火热内盛.则迫血妄行。如热伤阳络,则为衄血:热伤阴络,则为下血。火热与气机阻逆关系密切,气逆则易化火,即唐氏所谓“气盛即是火盛”。对于气火上逆而致的血证,以泻火降气为法。

瘀血阻络.血行失常:瘀血也是形成出血证的一个因索。凡吐、衄、便、漏各种血证,其离经之血,无不成疲。瘀血内阻,可以造成再次出血。所以唐氏说:“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安走而吐溢”。因此,血证亦应重视消瘀,“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否则,瘀血内阻,不仅能导致重新吐溢出血,还可遗患无穷,变生其他疾病。如“动脉中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上则着于背脊胸膈之间,下则着于胁肋少腹之际,着而不和,必见疼痛之症。或流注四肢,则为肿痛。或滞于肌腠,则生寒热。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久则变为骨蒸、干血、痨瘵”。在瘀血辨证方面,他指出旧说的局限,“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唐氏对血证病机的分析,有气机阻逆、脾失统摄、血热妄行、瘀血阻络等几个方面,这些都属于气血辨证的范围。同时,他又善于结合脏腑病机,综合分析,他说:“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如吐血主病在胃,呕血主病在肝,咯血主病在肾,唾血主病在脾,咳血主病在肺等,指明了在血证论治中气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的重要现实意义。

2.答:唐氏在《血证论·用药宜忌论》中说:“汗、吐、攻、和为治杂病的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有不宜”。在血证的治疗方面,他提出忌汗禁吐,主下宜和。

忌汗:衄家忌汗是仲景的千古垂训,意取汗血同源,而唐氏更认为辛刚发汗的药物会扰动阳气,耗伤真阴,从而造成血随气越。他指出:.‘夫脉潜气伏,斯血不升,发汗则气发泄,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泄不已,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因此即使遇到兼有表证,非用汗法不可的病人,也不宜径投麻桂羌独,须用敛散之法。“必知血家忌汗”,在这个前提之下然后可商取汗之法,这是他对汗法应用于血证的有识之见。

禁吐:店氏对失血之人,尤严禁用吐法,指出:“失血之人气既上逆,若见痰涎而复吐之,是助其逆势,必气土不止矣。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血家最忌是动气,不但病时忌吐,即已愈后,另有杂证,亦不得轻用吐药,往往因吐便发血证。知血证忌吐,则知降气止吐,便是治血之法”。

主下:血证骤发,气盛火旺者较多,当血出势涌,不可抑止之际,“正宜下之,以折其势”,逆转其腾溢之气,至为重要。唐氏引证了仲景阳明证、少阴证所运用的急下存阴法,将其引申到血证的治疗中,他说:“血证火气太盛者,最恐亡阴,下之正是救阴,攻之不啻补之矣”。而且认为下之必须及时,“如实邪久留,正气已不复支,或大便塘薄,则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可缓缓调停,纯用清润降利,以不违下之意”。可见下法在血证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宜和:唐氏又认为和法是“血证之第一良法”。惟其和法,是取调和之义。他说:“表则和其肺气,里者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肾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其实,唐氏所论的和法,是他泛指血证的治疗总则,基本精神仍在于强调审证论治,纠正偏盛。他对此法有不少独到的治疗经验,如调和气机,平其逆乱,主张“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其中特别是顺其胃气,已寓有下法之意。损阳和阴、泻水和气,亦寓有主下折逆之意。逐瘀和血法更是他治疗所擅长,因此和法在唐氏治疗血证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文档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孙一奎B.张景岳C.李中梓D.赵献可E.薛己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A.心B.肾C.肝D.命门E.脾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二)B型题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自制()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自制()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阳非有余,阴亦不足”C.“阳常有余,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