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剧种,与观众的审美关系主要体现在“看戏”上,这种方式是在早期的“听戏”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从听觉向视觉转化的过程,显示了声腔艺术逐渐被更为广泛的视觉表演艺术所边缘化。然而,简单地将京剧的发展归结为由听戏到看戏的转变是不准确的。中国戏剧中的听戏与看戏之间的演变关系要复杂得多,并不完全等同于折子戏与连台本戏的区别。
听戏与看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不同的戏剧欣赏方式,但实际上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声腔剧种、戏曲流派、角色行当、剧场与观众的关系、文学与舞台艺术、写实与写意的手法,以及视听元素的相互关系等。这些方面不仅反映了戏剧形态的发展演变,也体现了审美观念的变迁和冲突。因此,梳理听戏与看戏的历史变迁,对于澄清和解释相关的历史事实和理论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郭英德先生指出,在传奇出现之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戏剧观念:一种是唐宋时期人们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表演技艺的“戏”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民间戏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另一种是元代人们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诗歌的“曲”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明代中叶非常盛行。这两种观念实际上代表了南戏与杂剧、听戏与看戏的分野。杂剧更侧重于“听戏”,即重视“曲中之戏”,而南戏则更侧重于“看戏”,即重视“戏中之曲”。
如果采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分析框架,中国戏剧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进行的:一条是以上层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大传统的“曲”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以市民和农民为代表的小传统的民间戏曲即“戏”的发展道路。这两条路径并非完全分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卢冀野将中国戏剧史描述为“两头尖的橄榄型”是不太准确的,因为“戏”的传统一直存在,并在历史中与“曲”的传统并肩发展。
梅兰芳提到的听戏与看戏的区别,与青衣和花旦的不同表演风格有关。青衣专注于唱功,而不太讲究表情和身段;而花旦则侧重于表情、身段和动作,服装色彩也更加夸张和绚丽。这种差异反映了观众对不同角色的不同期待,形成了重听而不重看的习惯。
至于京派和海派的听戏与看戏之争,这已经加入了西方文化影响的因素,是传统戏曲向近代戏曲发展变革过程中中西文化及戏剧观念冲突的体现。海派京剧的产生有着更为特殊和复杂的时代背景,包括戏曲改良运动的影响,以及西方现代文艺如话剧、电影、音乐的传入。
总之,戏剧不仅是故事的表演,更是对真实人生历程的模拟;它不是单纯的宗教仪式,而是对生活百态的展现。戏剧反映了民间文化形式,其历史实际上是民众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