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砖对缝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工匠们需要将毛砖通过砍磨加工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这个过程需要对砖的五个面进行精细的打磨,即“五扒皮”,以确保砖块的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平整。
然后,在砌筑时,不是直接使用水泥,而是使用江米米汤或特定的灰浆作为粘合剂。先将磨平的砖块按照横竖顺序码好,确保它们之间的缝隙尽可能小,达到相对的严丝合缝。接着,在城砖之间浇灌上煮好的白灰浆和江米汁混合的“浆”,使整个墙体成为一个整体。
磨砖对缝后的墙体,砖与砖之间的缝隙通常小于1毫米,整体外观光洁齐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这种处理也使得砖体间紧密拼接,减少了水分和空气的渗透,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在砌墙过程中,每层砖都要将上棱高出的部分磨成一道直线,砌好后还要再将砖与砖接缝的部分磨平,填补砖面的小砂眼。最后,用清水和软毛刷把墙面清扫、冲洗干净,露出“真砖实缝”。重要的宫殿墙面还可能需要“上亮”,刷上桐油和光油,使墙面更加光亮。
以上即为磨砖对缝工艺的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