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塞伦盖提国家公园和相邻的肯尼亚玛莎玛菈地区,一场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如期上演。超过一百万头黑尾牛羚(角马)、十五万头斑马和三十五万头瞪羚,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从塞伦盖提南部出发,迁徙至肯尼亚的玛莎玛菈,在那里的河流和水源地短暂逗留约一、两个月后,又踏上归途,返回塞伦盖提南部。这一过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动物们在这段长达三千公里的旅途中,历经种种挑战,包括猎食者的威胁和环境的严苛,导致途中约有半数的牛羚丧生。然而,在这艰难的旅程中,也有大约四十万头牛羚出生,为迁徙增添新的生命力。
尽管这场大迁徙每年都会发生,但具体的路线每年都有所变化,有时动物群甚至会在到达玛莎玛菈之前就改变方向返回。预测动物群在特定时间的具体位置非常困难,因为驱动这场大迁徙的原因——天气的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例如,2001年的大迁徙就与常规路线大相径庭,动物群逆时针行进,到达玛莎玛菈的动物仅有平常的20%,且在九月份就开始了返回之旅。
在雨季期间,从十二月至五月,动物们在塞伦盖提东南部至纳戈罗戈罗保护区的广阔草原上觅食。雨季过后,这些动物分散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享受食物充足的时光。随着旱季的到来,六七月间,动物们开始向塞伦盖提西北部迁移,那里仍有水源和嫩草。干旱持续,到了八九月,动物们开始穿越边界,前往玛莎玛菈,寻找季风带来的水源和食物。途中,它们必须穿越几条河流,其中包括河中满是尼罗河鳄鱼的马拉河。
玛莎玛菈的面积仅相当于塞伦盖提的十分之一,无法维持如此庞大的动物群。因此,在十一月的短雨季到来之前,动物们又开始返回塞伦盖提,开始新一轮的迁徙循环。
东非动物大迁徙,又称角马大迁徙,因为角马(黑尾牛羚)是大迁徙中数量最多的动物。据高峰期统计,参与迁徙的牛羚数量超过一百万头,但这个数字随着雨水的丰沛与否而变化,有时甚至减少到不足一百万头。
尽管牛羚数量众多,但它们并非迁徙的先锋。草原斑马(布彻斑马)率领着这支动物大军,它们喜欢吃长草,用锋利的牙齿将草茎顶部割下慢慢咀嚼,剩下的草底部则成了牛羚的美餐。牛羚离开后,新长的嫩草又成了瞪羚的食物。
塞伦盖提-玛莎玛菈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远比这复杂,食肉动物、食腐动物如黑背豺、秃鹰、非洲秃鹳等,以及各种小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动物的粪便成了甲虫的食物,甲虫在搬运粪便的过程中为草地施肥,保持了草地的肥沃。
这场年复一年的迁徙相信已在东非大草原上持续了数万年。然而,随着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无休止的捕猎,这片属于大自然的大地正受到威胁。但愿这场东非动物大迁徙不要成为历史上的名词。
最后,推荐访问一个精彩的网站:[链接](http://wildnature.go2c.info/wildlife/migrate.htm),了解更多关于野生动物迁徙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