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时候大臣上朝时所用的笏板,最初是为了记录天子的指令或旨意,同时也可用于撰写向天子奏章的章疏。
2. 笏板,又称为玉板或班超,具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3. 笏板起源于殷商时期。《礼记》中记载,笏板的长度为2尺6寸,宽度为3寸。
4. 随着时代的变迁,笏板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5. 尽管被称为板,但笏板的制作材料不仅限于木料,还包括玉、象牙、竹子等。
6. 古时候的大臣们上朝时,手里所拿的木板称为笏板,主要用于记录天子的指令或旨意,也可以用来撰写向天子奏章的章疏,作为备忘录提醒用。
7. 笏板的大小约为2尺6寸长,3寸宽,虽然体积不大,但却很珍贵,这也是由其材质决定的。
8. 笏板分别由玉、象牙或竹子制成。
9. 笏板的应用时间可能追溯到春秋之前,历史学家认为唐朝时期可能已经开始使用,是古代中国高官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10. 笏板,又被称为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面君时的工具。
11. 古代文武双全的大臣上朝见君主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主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忘记。
12.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13. 唐武德四年之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笏。
14. 明朝规定五品以下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
15. 从清朝开始,笏板就逐渐被废弃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