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围绕篝火欢腾歌舞,并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和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黄帝时期,即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秦汉时期已有七孔竹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只笛,与曾侯乙墓笛(篪)的吹孔位置极其相似。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现代的笛已十分相像。汉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笛,七孔,竹筩也”。汉服与笛子汉代以后,横吹笛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画像砖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鼓吹乐队协调行奏的历史图像。横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势与现代笛演奏完全一样。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
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唐宋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能看到横吹笛的演奏。
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近现代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