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知论探讨的并非是知识的局限性,而是对真理本质的质疑。人类运用所有认知手段,如直观、逻辑、理性、感性,对于自身和宇宙的认知始终受限于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性。休谟质疑因果律的普遍性,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确立了认知的基础逻辑,康德和叔本华则分别引入物自体的概念。然而,即便如此,人类认知的极限仍然无法触及自身的精神和灵魂,以及宇宙的奥秘。自我和外界的关系在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说之物理论中被揭示,强行解释必然引发逻辑谬误。自由意志的悖论揭示了人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的,这一矛盾使得认清自我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个体本质的不确定性由马克思提出,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与佛偈的性空理论相呼应,强调个人定义的自主性和实践性。选择构成了个人的本质,而非外界强加。而那些逃避自由选择的人,实质上是本真被遮蔽的奴隶,活在他人选择的阴影下。
计划经济的理念与唯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和历史决定论相悖,试图控制个体和整个社会,但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理性本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但在计划经济中却成为了目的,最终使人类成为工具理性的奴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计划经济的追求却在本质上站不住脚,因其过于傲慢自大,违背了人性的自由和平等。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理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强调通过自我反思认识世界,个体的行动决定了世界的走向。诗意栖居于自身,即是体悟和实践宇宙真相。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主宰,尽管这种主宰是有限的,但却是踏实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