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领兵3万,从狄道出发,牵制住姜维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领3万,进攻武都,意图切断姜维退路;钟会则率10余万主力,计划夺取汉中,然后直扑成都。三路军由司马昭统一指挥。
2、蜀军派出廖化支援姜维,张翼等守阳安关。由于蜀军未对重要通道斜谷、骆谷、子午谷加强防守,这些要道被魏兴太守刘钦所占。钟会乘机攻占汉中,留2万人围困汉、乐二城,自己则率主力攻占阳安关,长驱直下。
3、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陇西太守牵弘等阻截姜维前部,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闻听钟会已入汉中,便退还阴平。杨欣追击,姜维败退,却被诸葛绪阻于桥头。姜维佯攻诸葛绪,实则是诱敌,成功与廖化、张翼合兵,据守剑阁。诸葛绪未能及时回防,被钟会击败。
4、邓艾至阴平,欲与诸葛绪合兵南下。诸葛绪拒绝,东向钟会靠拢。钟会欲独揽军权,诬陷诸葛绪畏敌不前,将其召回。钟会率军南下,被姜维阻于剑阁。剑阁易守难攻,钟会久攻不下,准备撤军。
5、邓艾提出:“今贼已摧,宜乘势追击。可从阴平小道,经汉德阳亭,取涪,出剑阁西百里,距成都仅三百余里,奇兵突袭其腹地。若剑阁守军还援涪,则我会师直进;若剑阁军不回,涪城守军必少。”
6、军典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邓艾主张利用蜀军的空虚之处发动突袭,必能成功。
7、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于剑阁,率军自阴平南进,穿越剑阁,钟会也派部将田章跟进。邓艾部攀山越岭,开路架桥,克服险阻,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8、邓艾子邓忠攻诸葛瞻右翼,司马师纂攻左翼。邓忠、师纂初战不利,遭邓艾怒斥,并欲斩首。二人回战,邓艾亲临战场,大破蜀军,攻克绵竹,斩杀诸葛瞻等人。
9、绵竹陷落后,蜀军崩溃。邓艾乘胜攻雒县,迫近成都。蜀后主刘禅见状,决定投降,送上印绶,并请降书。邓艾入成都,蜀汉亡。刘禅再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人遂向钟会投降。
10、邓艾利用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奇袭,绕过蜀军正面防御,直捣成都,此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袭典范。
11、邓艾入成都,刘禅率众投降,邓艾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众人。进城后,邓艾严明军纪,安抚蜀人,受到当地拥护。
12、魏灭蜀之战,标志着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的一大统一步骤,邓艾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