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法风格:这幅画在构图上明显地将人物分为两组。画卷中轴线左侧,三位男士依次排列,简洁无装饰,表现出一种拘谨的规矩感;而右侧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伴有仕女和装饰物如屏风扇、旌旗和步辇,人物的布局根据其功能自然形成不同角色,仕女的衣带飘逸和装饰物的随风摇曳都刻画出一种温柔、安宁和善良的氛围。这种左右对比,尤其是译官的谨慎和仕女们的自若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弛有度、刚柔并济的布局,让人视觉上得到充分的享受,就像弹琴时左手的稳定低沉和右手的华丽高音一样,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构图色彩:从色彩角度来看,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喜庆的场景。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喜庆的场景通常以红色为主调。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点,将位于画面正中央的典礼官描绘成红色。这样的处理既突出了红色,又不会显得突兀。因为按照习俗,来自吐蕃的禄东赞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整块同色的衣服。此外,红色代表正气和气势,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不应让吐蕃穿戴。另外,唐太宗也不适合穿红色,因为皇帝应当穿黄色,以显示其尊贵;而且红色可能会让人感觉皇帝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考虑到年代久远,原本皇帝的金色装束可能已经变为土黄色,那么作者在颜色上的处理就显得尤为独到。
绘画技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经非常纯熟。衣纹和器物的勾勒线条圆滑流畅,既有韧性又不过于滑腻,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传达出神韵;图像的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穿靴筒的折皱等处,立体感强烈;全卷色彩浓重而纯净,大面积的红绿色块交错,富有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有说法认为这幅图是宋代的临摹作品,但临摹得非常精细,仍然保留了原作的真实性。画卷上还有宋代章友直的小篆书关于故事的内容,以及唐代李道志、李德裕的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