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牌是元明时期南曲、北曲等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每个曲牌都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曲牌风格独特,每一支曲牌都有各自的风格,不能随意使用。古人将音律风格相同的曲牌归为若干类,称为“宫调”。南北各曲共计有六宫十调:六宫即仙吕宫、黄锺宫等;十二调即羽调、大石调等。在十二调之外,还有一仙吕入双调。
曲牌发展方面,昆曲的曲牌可以说是最为严谨的。曲牌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据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个,但常用的仅200多个。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等。
曲牌分类方面,昆曲曲牌音乐可按不同用途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唱腔曲牌在每一出戏中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以运用。器乐曲牌是从唱腔曲牌中变化而来,它虽与唱腔曲牌同一个名称,但实际上演奏的旋律、用途、风格等变化很大。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有严格的腔格。器乐曲牌用于戏曲伴奏,对特定戏剧场面或身段表演进行烘托。
昆曲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声腔不同。昆曲采用曲牌,而其他剧种采用板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