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淝河,古称夏肥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它有多种称呼,如《水经注》中提到的沙水,源自城父县。
2. 在明清两代的地理志中,这条河被称为西肥水和西淝河。它的源头位于河南省柘城县东南的安平镇西温渡口,最初的河段称为清水河。
3. 西淝河流经唐岗集、刘集和汲水集,从淝河口进入安徽省,并在亳县孟家桥以下正式被称为西淝河。
4. 1951年的治淮工程改变了西淝河的流向,将其从柘城县淝河集樊桥西引导至涡河。
5. 目前,西淝河的上源位于油名河南岸的淝河集,流经太和县和涡阳县,进入利辛县后继续东南流,经过王市镇和阚疃集,最终在展沟集东出境,流经颖上和凤台县,最终在峡山口注入淮河。
6. 西淝河原长265公里,经过改造后长度有所缩短。流域在黄河夺淮之前,灌溉设施发达,但随后遭受黄河泛滥的严重破坏,河道、沟渠受到严重破坏,洪涝灾害频发。
7. 1950年后,政府着手治理西淝河,采取了筑堤、疏浚河道和建闸等措施,提高了防洪和灌溉能力。
8. 1971年,西淝河上段被引入茨淮新河,减轻了洪水压力。入淮河口的闸门扩建后,排水效率得到提升。
9. 西淝河位于颍、涡、芡、泥黑河流域之间,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从最初的4750平方公里减少至3200平方公里。
10. 沿岸地区通过水利设施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现在的西淝河发源于淝河集,流经太和、亳州、利辛、涡阳等六县,最终汇入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