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八般武艺的称谓,首次出现在元曲中,如《古今杂剧》所收录的《敬德不服老》一剧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2. 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描述了九纹龙史进向王进教头学习武艺,提到的“十八般武艺”包括: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和扒。这些都是指兵器。
3. 到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中提及:“十八般”包括: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槁、殳、叉、把头、绵绳套索和白打。其中,“白打”指的是徒手搏击,俗称“打拳”,苏州人称之为“打手”。
4. 清初的周亮工在《闽小记》中对“白打”进行了说明,称其为短打,即今之手搏。他还提到,武艺的十八般最终以白打为终结,这表明了徒手技艺的重要性。
5.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在《武编》中指出:“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由于当时火器威力尚不足,作战时仍以弓、弩为重要远程武器,因此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中,弓被列为首位。
6. 自清代以来,关于十八般武艺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 第一种说法认为“十八般武艺”包括:刀、枪、剑、戟、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和藤牌。
- 第二种说法与上述排列相同,但最后三件改为:代、抉、弓矢。
- 第三种说法是“九长九短”,其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这种说法不包含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反映了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授套路的情况。
- 第四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包括刀慎纯、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