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战争中,弓箭一直被视作重要的武器。然而,现代人可能会认为,弓箭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相比于近距离的刀剑,弓箭似乎并不占优势。只要有足够大的盾牌,想要阻挡住箭矢并不困难。一旦近身,弓箭更是毫无用处。而且,弓箭的消耗极大,每次射出后,都需要消耗一根箭矢。如果射不中敌人,那就直接浪费了。那么,为什么弓箭还会被古代人如此追捧呢?
首先,弓箭具有距离优势。与冷兵器刀剑相比,弓箭的攻击距离更远。在古代,弓箭几乎是唯一一种远程攻击武器,其射程完全可以达到两百米以上。在古代战争中,两百米的射程已经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蒙古人的骑兵运用了这一点,他们以骚扰为主,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他们先靠近敌方军队,进行一波弓箭齐射,然后迅速撤退。当敌人稍微放松时,他们再次发动攻击。几轮齐射后,敌人往往已经损失惨重,疲惫不堪。此时,蒙古骑兵突然发起正面冲锋,往往能直接冲破敌人的防御阵型,对敌人的步兵进行屠杀。
其次,弓箭的杀伤力并不低。在大规模军事战争中,箭矢的数量往往极多,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打击面,将一定范围内的敌人完全覆盖,从而形成所谓的盲射。除了可以全面覆盖外,单个的箭矢,杀伤力也远比想象的要更加惊人。一些箭矢的穿透力,甚至比早期的一些火器枪支更大!除了那种纯粹用铁铸成的盾牌或者铠甲外,根本就挡不住。而且,古时候受冶铁技术的限制,普通士兵往往根本就没有穿戴铠甲的资格,最多是加两片护心镜之类的东西护住要害。在箭矢面前,普通士兵的防御力趋近于零。除了巨大的穿透力外,箭矢往往还有毒。古时候在打仗之前,往往会往箭头上抹一些粪便之类的东西。这倒不是说可以辟邪之类的迷信,而是因为,古代的时候医疗条件有限,没有抗生素这种东西。而粪便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细菌。箭矢一旦射中人,都不用射中要害,或许只是擦破点皮,就能引起严重的破伤风,从而真正致命。
最后,弓箭的消耗量并没有那么恐怖。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做草船借箭。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凭借着自己智慧,利用江面的大雾做掩护,让曹军朝自己船上的假人射箭。半个时辰后,就借来了十万支箭矢。但实际上,在真正的古代战争当中,箭矢往往并没有这么恐怖的消耗量。因为箭矢是可以回收使用的。比如蒙古骑兵,在射杀敌人后,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去战场上回收箭矢。古代的弓箭手,身上往往也不会携带过多的箭矢。一般一个弓箭手身上,会带着一到两壶箭矢,每壶箭矢当中有二十根。从这个角度来说,箭矢其实要比后来的火枪弹药更加节省。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子弹,一旦打出去之后,就不能回收了。而箭矢的回收率,往往则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只有那种大规模的攻城战争,才会消耗掉大量的箭矢,因为那种情况下箭矢无法快速回收。但绝大多数时候,箭矢的消耗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弓箭才被古代的兵家视为大规模战争的第一选择。在真正成规模的战争当中,弓箭的作用往往要比刀剑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