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北外环带状公园内发现了福寿螺的卵块。福寿螺是全球100种恶性入侵物种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土水生生物构成威胁,降低生物多样性。福寿螺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每年4-6月和8-10月为产卵和孵化高峰期。福寿螺体内可能含有寄生虫,若未完全煮熟食用,可能导致人体神经系统损伤,严重者可能痴呆甚至死亡。福寿螺与田螺相比,个体较大,尾巴短平,壳较薄,卵为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
在河南南阳城区北外环带状公园,有市民发现疑似入侵物种福寿螺的卵块。经专家邓奇志确认,这些粉红色的卵块确实是福寿螺的,含有大量寄生虫,不能捡拾或食用,以防寄生虫感染。福寿螺繁殖力强,对本土水生生物构成威胁,已被列为恶性入侵物种。当前,相关管护人员已在公园内进行拉网式清除和药物防治。市民应避免接触福寿螺及其卵块,注意自身健康。
福寿螺被列为全球100种恶性入侵物种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公布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会与本土水生生物竞争空间和食物,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迅速扩散并繁殖,福寿螺卵块通常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上等,具有黏附性,每个卵块有200粒以上的卵,在25~32适宜水温条件下,7天~14天就能孵化,孵化后,两到三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进行繁殖。
福寿螺体内都有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如果在烹饪的时候没有完全煮熟,吃下去后寄生虫就容易进入人体,可能会破坏神经组织,严重者会导致痴呆甚至死亡!此外,该如何区分福寿螺和田螺呢?虽然二者看起来长得有点像,但是仔细看区别还是很大的,福寿螺的个头比田螺大得多,尾巴短平,壳较薄。
福寿螺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大型两栖淡水螺类,有多种名称,在我国主要指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它是恶性水生动物,会危害农作物生长,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之一,也被我国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福寿螺偏好生活在土壤肥沃、水生植物丰富的河沟和水田,其繁殖力强,生长发育快,曾在上世纪被引入亚洲多国用于观赏和食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其在田间扩散。目前,福寿螺已在我国多个地区广泛入侵,并逐步向北扩散。福寿螺能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福寿螺引起的,可能导致头痛、肌肉痛等症状,严重可引发脑膜脑炎。自1997年以来,我国报告的病例有所增多,但近年的疾控工作已使情况得到改善。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应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并在食用前高温烹制加热7分钟以上。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福寿螺还破坏水生和湿地农作物,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威胁本土螺类物种,改变生态景观,造成公众担忧。为防止福寿螺扩散,需要公众参与,包括在水生植物引种过程中避免携带福寿螺,发现后及时清除,以及在放生过程中不使用福寿螺。同时,应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公众意识,并采取综合管理措施进行防控。
在缅甸的一些农田遭受了一种名为福寿螺的粉红色卵的生物侵袭。这种福寿螺外形类似田螺,含有大量寄生虫,如果未经高温加工食用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此外,福寿螺大量繁殖会破坏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可能导致其他水生生物灭绝。在缅甸的伊洛瓦底省,1000多英亩的雨季稻田已受到福寿螺的严重影响,农民们面临着困难。
福寿螺卵形似大号树莓,近日在环古城河边被发现。疾控专家确认,这些粉红色球团是福寿螺卵。专家提醒,福寿螺不宜食用,卵中也含有大量寄生虫,市民可直接将其破坏、扫进水中,或通知相关部门清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螺或卵块随意丢弃,以免扩大危害。
福寿螺作为食物从国外引进,其体内易寄生管圆线虫,未煮熟的带虫螺肉被人食用后会导致人的管圆线虫病。前两年的"北京福寿螺事件"就是由于凉拌螺肉大多被广州管圆线幼虫污染所致。熟透的福寿螺”不会引发病症。管圆线虫寄生在淡水的鱼、虾、螺、蟹、蛙、蛇等动物体中,只要不吃此类生的或未熟透的菜品,就不会感染管圆线虫病。每年的4-6月份和8-10月份是福寿螺产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也是成螺以及高龄幼螺危害集中的旺盛时期,水稻、紫云英、慈菇、茨实、甘薯、蔬菜等作物是福寿螺主要危害的对象,对水稻的危害尤为严重,福寿螺几乎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会产生危害。福寿螺还可能成为疾病和寄生虫的载体,烹饪方法不当,生食或未熟透食用,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如其携带的后圆线虫能引起致命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携带的吸虫能导致皮肤过敏。同时,福寿螺是卷棘口吸虫和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可污染水体。与本地物种竞争导致本地淡水生物减少,甚至绝迹,影响水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