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铜铍(皮):铍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为Be,呈灰白色,质地硬且轻,主要应用于原子能工业。铍铝合金被用于制造飞机、火箭等。铜铍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制类似于短剑,长约30厘米,中间为尖锋,两侧平脊,後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它与矛的区别在于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铸造工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於铍身,并有刻铭。这种兵器在当时的中下级军官中颇受欢迎。
2. 吴钩:吴钩是一种铜制兵器,长约65厘米,宽约2.2-2.5厘米,形状像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过去笔者误以为吴钩是宝剑的别称,但现在看来,它应该有两种含义。笔者推测,这种兵器在攻城时作用较大,可以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3. 钩镶:钩镶是一种汉代的复合兵器,结合了钩和盾的特点。上钩长约25厘米,下钩长约15厘米,中间是一个後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後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後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
4. 戚:戚俗称小斧子,属於体形较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後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常用於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在格斗中的实战效果不如戈、矛。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
5. 钺戟: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於戟类。它刺长25厘米、钺宽10厘米、钺长15厘米左右,可劈可刺,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6. 啄:啄属於戈类兵器,主要流行於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肆羡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厘米。
7. 鋋:鋋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於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音“秦”)”。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其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於西汉,刃长25~30厘米,柄长120~180厘米。笔者认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
8. 镰:镰属於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厘米、宽约3厘米,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於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
9. 癸+戈:癸+戈是戈的一种变形兵器,主要流行於商周时期的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