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前五月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54万亿元,同比下降4.9%,与前四个月持平。尽管面临海外疫情加剧等不利因素,中国的外贸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压力依然较大。
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进口1.01万亿元,同比下降12.7%;贸易顺差达到442.75亿元,同比增长60.6%。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国际商务日报采访时指出,中国进出口贸易在4月份小幅下降0.7%的基础上,5月份进一步扩大至4.9%的同比下降,进出口增速放缓,显示海外疫情对中国的外贸影响显著,5月份外贸增长压力加大。
徐洪才认为,从更长的视角来看,今年前五月的外贸下降幅度与前四个月持平,表明中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势头未变。与前四个月相比,今年前五月的出口下降幅度缩小了1.7个百分点,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这一增长速度值得肯定。
从贸易顺差来看,今年前四个月为415.7亿元,而前五月为859.81亿元,几乎翻倍。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国际商务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疫情和商品市场的波动对中国进口产生影响,同时,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出口持续增加。
徐洪才强调,贸易顺差的增加意味着在稳定外贸增长的同时,中国可以更注重提高外贸竞争力,而不仅仅是被短期外贸增长的起伏所困扰。
张建平进一步分析指出,不利因素包括:一、疫情全球蔓延抑制全球经济复苏和市场需求;二、疫情扰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增加全球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三、美国对中国经济实体进行制裁和限制人员往来,欧盟因“脱欧”影响,使中国对传统市场的出口面临更大风险和挑战。
从先导指标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仅为35.3,远低于繁荣和衰退线50,表明外需仍显低迷。
从有利因素来看,张建平表示,一、目前部分国家疫情控制成效显著,逐步解封,为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跨境电商等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及中欧班列等重要作用,提升了外贸企业的抓新机遇能力;三、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疫情控制良好,为“一带一路”合作和贸易交流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四、中国内外贸稳增长政策持续释放红利,帮助企业减负,开展贸易。特别是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线上展览的普及,为企业探索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机会。
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统计,截至6月1日,包括菲律宾、泰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内的28个国家已放松一些管控措施,不同程度地启动复工复产;德国、荷兰等国将允许部分外国人入境;哈萨克斯坦一些港口恢复了对华货物出口的特殊通道,西班牙也将从7月1日起解除边境限制。
徐洪才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线上展览等渠道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如充分发挥第127届广交会的作用,帮助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多订单;继续帮助企业减税减费,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改革步伐,降低企业整体运营和贸易成本。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