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只需一键就能购买全球商品;企业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疫情防控期间,得益于线上交易的非接触性和减少中间环节的优势,跨境电商不仅逆势实现了业务增长,还发挥了帮助稳定外贸、促进国内销售的重要作用。
信心满满“走出去”
9月1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声响起,首列“重庆新欧”中欧班列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缓缓驶出车站,成为国内首个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该专列的成功运行得益于此前海关总署出台的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改革措施。
据了解,“跨境电商B2B出口”是指国内企业通过跨境物流将货物运输至海外企业或海外仓库,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完成交易的一种贸易形式。此前,由于跨境电商支持措施主要集中在零售进出口领域,约占市场的80%的B2B出口业务无法享受到相应的通关、税收等支持。
从7月1日起,海关总署正式启动了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试点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和深圳等10个直属海关。企业负责人表示,纳入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后,产品的通关速度更快,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减轻,对企业“走出去”的信心更加充足。
从“人找货”到“货找人”
近期,“出口转内销”成为外贸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内销市场。
在开发国内市场过程中,一些外贸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质量标准认证的不同挑战;一些企业长期按订单生产,缺乏国内市场营销经验和专门团队;一些品牌在国内知名度不高,难以迅速打开市场。
专家表示,跨境电商平台在大数据和供应链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帮助外贸企业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建立国内销售渠道。此外,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将商业营销从“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优质出口商品可以迅速开拓国内市场。
在政策支持下,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设立出口产品专区。例如,淘宝特价版开通了外贸专属渠道,在平台上为30万外贸工厂提供专属销售渠道;京东旗下社交电商平台京喜推出了“产业带工厂直达优品计划”,帮助外贸企业搭建线上销售体系。
为了支持可销出口商品探索国内市场,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广州海关制定了12项措施,帮助企业将出口产品在国内销售,并支持企业将合格出口商品返销至中国;上海鼓励电商平台提供免佣金、流量支持、保证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并积极举办线下专场销售和展览活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指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外贸企业转口内销提供了广阔空间,更多高质量出口商品内销将丰富国内市场供应,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和有效需求。
迈向新的“精耕细作”阶段
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到部分出口商品免征税收,再到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的发展,中国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跨境电商,持续加大跨境电商支持。在此过程中,中国跨境电商也迅速发展。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超过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亚马逊近期发布了关于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从新业态到新常态化的发展趋势报告,梳理了过去五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行业及卖家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五大趋势,如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卖家更加多元化、加速全球布局、增强品牌意识、加速产品创新和升级响应能力等。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商店亚太区负责人蔡晓燕认为,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行业和卖家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演变。跨境电商正成为支撑中国外贸的重要力量,并从“新业态”向“新常态”转变。
业内人士指出,跨境电商作为稳定外贸、促进内销的新力量,将继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并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跨境电商也面临物流通关、信用风险、资金安全和市场竞争等“障碍”。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面对跨境电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迈向新的“精耕细作”阶段。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