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与唐装相比,明代服饰的衣裙比例有所调整,上衣变得较短,下裳较长,逐渐延长上装并缩短裙子的露出部分。衣领也由宋代的对领演变为以圆领为主。
2. 明代女性服装中的袄或上衣通常是三领窄袖设计,身长超过三尺,裙子露出二至三寸。流行的扬州款式包括长至二尺八寸的女衫,宽达一尺二的袖子,外加锦绣装饰的护袖,冬季则换成貂狐皮装饰。
3. 明代初年的裙装颜色偏浅淡,而崇祯时期则流行白色裙装。裙边通常有一至二寸的绣边。初年裙宽为六幅,至明末增至八幅或十幅,褶纹十分流行,有细密与大褶纹之分。
4. 明代命妇的服装有严格的规定。命妇穿着霞帔时,其用色和图案纹饰均需遵循规定。通常在大红底色的宽袖衫上搭配深青色绣花霞帔。
5.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样式的帔子,因其形美如彩霞而得名“霞帔”。这种帔子起源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得名,并成为礼服的一部分。
6. 明代男性服饰以方巾圆领为典型。儒生所穿的襴衫与京剧舞台上书生的服饰相似,特点为宽袖、黑色边缘,青色圆领,以及皂色绦带。
7. 明代服饰的一大特色是襟上佩戴的饰物,这些装饰品包括金、珠、玉等材料制成,如垂挂在胸前的“坠领”、系在前襟的“七事”以及走路时发出声响的“禁步”,统称为“杂佩”。
8. 明代褙子的纹样与霞帔的品极差别基本相同,八九品命妇使用团花,不使用缠枝花。褙子在明代广泛使用,根据身份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类型;贵族在正式场合穿合领大袖对襟的褙子,而平民的常服则是直领小袖对襟的褙子。
以上总结了明代服饰的主要特点,其服饰制度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