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大多数农作物上的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可选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针对柑橘潜叶蛾的防治,适宜使用5%吡虫啉乳油300-500倍液、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喷雾间隔为10-15天,连续喷雾2次。
一、吡虫啉的用法用量
1. 当作物上的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发生严重时,推荐使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喷洒时应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以免高温降低药效。
2. 柑橘潜叶蛾的防治可在嫩叶被害率达到5%时开始喷药,喷雾间隔为10-15天,共喷2次。可选用的制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300-500倍液、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3. 对于甜菜潜叶甲虫、细胸金针虫,从害虫发生初期开始喷药,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可使用的制剂包括5%吡虫啉片剂60-100克、5%吡虫啉乳油60-100毫升、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50克、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2-20克。害虫严重发生时,可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混用,以提高防效。
二、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区别
1. 吡虫啉是一种内吸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和低残留的特点。它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且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然而,对于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不佳,北方温室中白粉虱的防治也基本无效,而对抗盲椿象的效果较好。
2. 啶虫脒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具有优异的渗透性和触杀、胃毒效果,但内吸性不强。在高温条件下,其药效更为显著。它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对蚜虫、飞虱、蓟马等害虫的防效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啶虫脒药剂对蚕具有毒性,使用时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