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杭州3月20日电 题:用信心和汗水擦亮国家外贸“大名片”――“世界超市”浙江义乌复工复产一线扫描
新华社记者马剑
义乌市场率先复工复产,成为全球抗疫斗争中的亮点。记者走访义乌时了解到,义乌市场通过一系列精密智控措施,有效提升了复工复产效率,经营户和采购商对市场预期持续向好。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规模庞大,每个摊位停留三分钟,每天逛8小时,走完需要一年半。这座联系着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与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的市场选择在2月18日率先开市,体现了浙江人的精细和胆略。
义乌市场借鉴了上海进博会的管控经验,实行封闭式单元管理。按照标准化、准入制、禁止性、巡查制、信息化的要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扎实推进精密智控措施。所有进场人员均需通过“义信购”小程序申报,凭健康码和身份证测温后方可入场。市场里随处可见双语提示,每位采购商进店时需扫描商铺的“义信购”二维码,确保了行为可追溯。
调研组深入商铺,询问商品价格、供货需求等情况。55岁的虞玲利是土生土长的义乌廿三里人,靠一家小小的人偶工艺铺把产品卖到了欧洲、美洲和东南亚。她还担任了义乌市场网格长,每天给周边20多个店面的经营户测体温。
虞玲利乐观地表示,意大利客户推迟订单,她理解并鼓励客户。日本客户对中式娃娃订单排到6月,显示出市场的活力。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力军,受疫情影响,返工难是其中重要的构成。义乌在全国率先开启了“抢人”模式,先后派出44个工作小组,分赴河南、安徽、江西、云南等地引人招新,通过专车、专列等形式帮助企业员工尽快返义。
21岁的回族姑娘郭燕就是返义专车的受益者。她从宁夏来到义乌成为一名家居销售,今年3月初,她毅然选择跨越大半个中国返回浙江。
据义乌市外办统计,1.5万名常驻本地外商中,约60%是阿拉伯客商;在2019年全年入境外商中,阿拉伯客商占42.3%。一位义乌当地干部说,每一位阿语翻译的到来都意味着不止一家商铺的“激活”。过去半个多月以来,有超过1000名阿拉伯语翻译被义乌市政府从2000多公里外的甘肃、宁夏等地陆续接回。
受疫情影响,义乌市场海外订单减少并不多,主要受限于国内复工复产进度慢,许多供货跟不上而影响出口。义乌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为应对疫情财政累计支出超10亿元。商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军表示,该公司近两个月仅税收就减免200万元左右。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各市场人流和客流双双创出春节后新高,市场整体开门率93%。
在义乌这座“点石成金”的城市,每一个店铺背后都联系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无中生有”的梦想。虞玲利说,只要付出努力,钱总是可以慢慢赚的,疫情控制好了才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