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关于大渡河的源头,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发源于青海省果洛州的久治县果洛山东南麓,即著名的年保玉则峰。另一种说法认为,大渡河的源头是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境内的麻尔柯河,下游称为足木足河。此外,还有一条源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的绰斯甲河,普遍认为是大渡河的西源,其上游称为多柯河(或杜柯河)。绰斯甲河与足木足河在四川省阿坝州首府马尔康以西的加达附近汇合,称为大金川。
大渡河的水文特征如下:流域上游上段为冬冷夏凉、全年少雨的高原山地气候,年降水量500-750毫米,以降雪为主,积雪期可达5个月。其余地区属季风气候,一般具有冬暖、夏热、湿润多雨的特征,年降水量1000毫米,泸定、石棉右岸地区可达1200-1500毫米,下游部分地区可达到1400-1900毫米。暴雨多集中于中、下游地区的5-9月,7、8两月尤为突出。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下游福禄镇水文站45年统计数据显示,多年平均流量为1500立方米/秒。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约占总量的20%)调节,径流变化较小。
大渡河是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它的古称有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泸河、阳、阳山江、羊山江、中镇河、鱼通河、金川、铜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中西部,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大渡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条,10000平方公里的有2条,河网密度为0.39。
尽管传统上认为岷江东支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但这种观点现已受到质疑。如果以实际干流大渡河为源,岷江的实际长度约为1280公里;而如果以传统岷江东支“干流”为源,则岷江全长仅为730多公里。根据年径流量,大渡河实际上贡献了岷江70%以上的水量。因此,从流量上看,大渡河—岷江无疑是长江第一大支流。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是嘉陵江,而长江流域长度最长的支流是汉水或雅砻江。
大渡河流域是中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212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大渡河的水力理论蕴藏量丰富,可开发装机2336.8万千瓦。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曾经强渡石棉县安顺场渡口和夺取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流域内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峨眉山、贡嘎山、海螺沟、金口大峡谷都有独特的旅游景观。
在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离最近的县城1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国家4A级景区,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安顺场景区。安顺场景区一边是宽阔的大渡河,一边是崇山峻岭。古居民就沿着这些蜿蜒曲折的山谷河道而展开,青墙黑瓦鳞次栉比。
红军在长征中横渡大渡河发生在1935年。强渡大渡河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这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