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适者生存"是一个核心概念,它解释了生物如何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胜出。这个观点经常被等同于"优胜劣汰",并且被用来解读人类社会的现象。然而,我们有必要精确理解这些术语,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适者生存"原本指的是生物(包括物种和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导致的一种选择性的结果。这可以被理解为大自然对生物的选择,生物对大自然的选择,或者生物通过对自身的选择来实现对大自然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生物能够在不进行太多变化的情况下继续存在于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中;一些生物需要进行更多变化;而一些生物由于未能及时变化或错误地变化而无法在变化了的环境中生存。在同一自然环境中,能够生存的生物并不只有一种;生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适应同一种环境。
"自然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可以小到分子水平,也可以大到太阳系之外。自然环境的变化难以定量研究,对某些生物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对另一些生物可能是致命的。每一种生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外部环境没有变化,许多生物仍然会发生变化(如遗传信息的错误)。自然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生物的选择能力是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所固有的,而非无生命、无灵魂的大自然。
"适者生存"这个词在逻辑上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即生存下来的生物被定义为"适者",而灭绝的生物被定义为"不适者";这种判断是结果作为原因,即因为它们适应所以生存,因为它们生存所以适应。
"优胜劣汰"与"适者生存"的涵义有很大不同。"适者生存"并不涉及生物的优劣判断,所有生物在生存上是平等的。但"优胜劣汰"涉及生物优劣的评判,这又涉及到评判者和评判标准的问题。对生物优胜劣汰的评判有两种,一种是循环论证式的,另一种是评判者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
将"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应用于人类社会现象存在问题,尽管人也属于生物,但人类社会有其独特性,适合描述生物现象的词汇未必适合直接描述人类社会。
在人类社会中,个人能否生存和生存得好涉及多因素。有些人认为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不属于优秀,而有些人为了信念而牺牲生命,他们应是优秀的,却被恶势力过早结束生命。社会中有太多优秀的人被卑鄙小人所陷害,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在现实中,德才兼备的人不一定得到机会,而是擅长钻营的人得到晋升。如果社会评判体系被扭曲,卑鄙者可能被视为优秀,真正优秀者被忽视。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能否生存和生存得好与其综合能力有关,包括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等。如果一个民族的每个成员都是优秀的,那么这个民族的综合能力会较高。如果民族的评判体系严重扭曲,成员的综合素质可能受到损害,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