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这是一项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它山堰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它的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阻咸(防止海水倒灌)、灌溉、泄洪等功能。1988年,它山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二、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
三、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这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都江堰巧妙的选择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为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同时,它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又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洪涝灾害发生。都江堰的建造,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为秦国的兼并天下的作战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