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子,这一流行文化现象,总是让人忍俊不禁。究竟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在我看来,段子大致可被分为两类:一种是与日常对话紧密相关的“抖机灵”,另一种则是独立成章的“编段子”。
“抖机灵”往往发生于对话之中,一方提出平淡的观点,另一方则以机智的回答作为回应,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相声中捧哏与逗哏的互动,这种无意识的机智回应往往是即兴而发的。例如,知乎这个问答平台,就是一个抖机灵的好去处,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问答环境。
而“编段子”则是独白式的表达。它要求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段”,而非碎片化的对话。这样的“段”更常见于书面文字,并通过独白的形式呈现。微博便是此类段子的典型平台,尽管偶尔会有互动的转发,但更多时候是个体发布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其他用户。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引发笑声的原因。以微博知名幽默博主银教授的段子为例:“谁能想到,防空洞本来就是一个空洞。”这句话可能会让你发笑,但如果将其拆解分析,笑点就会消失殆尽。“防空洞”原本指的是用于防空的洞穴,这里却被幽默地转换成了“防止空洞”的意思;而实际上,防空洞本身就是空的洞穴,从字面上看,“防止空洞”似乎成了一个“空洞”的表述。这里的幽默效果正是通过词语的置换实现的。但如果将这个段子拆分开来,你还觉得它好笑吗?可能最多只会发出“汉语真是博大精深”的感慨。
我个人认为,“抖机灵”还是基于对话的,因为它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