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去朋友的小区,保安要我登记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我写了真实的,这样算不算信息泄露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1-24 02:38:39
文档

去朋友的小区,保安要我登记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我写了真实的,这样算不算信息泄露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保安取得信息的行为合法,不算信息泄露;但具有信息泄露的危险。法律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敏感信息的范畴。敏感信息是指与自然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关系紧密,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即可能造成损害的信息。该条款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开放条款,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与个人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高度关联性,与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事项具有相似性质,即属于敏感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信息时的行为准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形式上必须取得个人同意,同时在设置上遵循比例原则,必须具备目的性和充分必要性,且对信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采取体系解释,联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其他条款,可知“处理”包括了取得、使用、转移个人信息等行为。
推荐度:
导读保安取得信息的行为合法,不算信息泄露;但具有信息泄露的危险。法律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敏感信息的范畴。敏感信息是指与自然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关系紧密,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即可能造成损害的信息。该条款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开放条款,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与个人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高度关联性,与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事项具有相似性质,即属于敏感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信息时的行为准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形式上必须取得个人同意,同时在设置上遵循比例原则,必须具备目的性和充分必要性,且对信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采取体系解释,联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其他条款,可知“处理”包括了取得、使用、转移个人信息等行为。


保安取得信息的行为合法,不算信息泄露;但具有信息泄露的危险。
法律分析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敏感信息的范畴。敏感信息是指与自然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关系紧密,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即可能造成损害的信息。该条款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开放条款,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与个人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高度关联性,与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事项具有相似性质,即属于敏感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信息时的行为准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形式上必须取得个人同意,同时在设置上遵循比例原则,必须具备目的性和充分必要性,且对信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采取体系解释,联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其他条款,可知“处理”包括了取得、使用、转移个人信息等行为。
在后疫情时代,防疫措施呈日常化、普遍化趋势。保安对社区具有防护义务,其要求外来人员登记的行为具有合目的性和必要性,在行为设置上合法。同时并未表明其要求登记的行为具有强迫下,写下相关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推定为同意保安取得相关信息,故而不构成信息泄露。
但保安作为个体能力较弱,需要考虑整个物业的信息保护信息的能力,否则即有信息泄露或被非法使用的危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 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第二十九条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智能法律助手 法行宝 AI智能咨询 法律计算器 法律意见书 法律文书 去提问 去朋友的小区,保安要我登记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我写了真实的,这样算不算信息泄露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去朋友的小区,保安要我登记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我写了真实的,这样算不算信息泄露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去朋友的小区,保安要我登记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我写了真实的,这样算不算信息泄露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去朋友的小区,保安要我登记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我写了真实的,这样算不算信息泄露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为你推荐 向骗子泄露了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有什么危害吗 身份证泄漏并没有实质性危害,个人无需对未实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冒用者及相关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身份证丢失后可自愿办理挂失,以避免被人冒用带来的麻烦。挂失手续可通过媒体办理,并登报声明身份证已作废。法律分析身份证泄漏了并没有实质性危害。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属于公民的隐私,应该注意保护,但是泄漏了也并没有实质性危害。如果个人身份证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身份证本人无须对自己未实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可见,被别人知道身份证号码没有实质性危害。此外,身份证丢失后,可自愿办理挂失。挂失是为了避免身份证被人冒用办理通信、银行等业务,被人恶意欠费而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挂失手续可到媒体办理,登报声明身份证已作废。拓展延伸个人信息泄露后的风险与防范措施个人信息泄露给骗子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危害。骗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身份盗窃、诈骗、偷窥等违法犯罪活动,给个人财产和隐私造成严重损失。此外,个人信息泄露还会导致个人声誉受损、信用记录受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身份混淆、社交工程攻击等问题。为了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首先,保持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给陌生人或不可信的网站。其次,加强密码安全,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避免使用相同的密码。另外,定期检查个人银行账户和信用报告,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谨慎使用公共Wi-Fi网络,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信息的传输。总之,个人信息泄露后的风险不可忽视,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结语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身份证泄漏虽未造成实质危害,但个人信息泄露给骗子带来了巨大风险。为防范此类风险,我们应保持警惕,谨慎透露个人信息,加强密码安全,定期检查账户和信用报告,并避免在不安全网络环境下传输敏感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十二条 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二十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一百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十条 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提起公诉前全部归还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可以不起诉;在一审判决前全部归还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曾因信用卡诈骗受过两次以上处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五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张丽珍律师 执业13年 资质认证 2023-08-28 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姓名家庭住址被泄露了会有什么危害? 个人信息泄露应报警,以保护权益和备案;知情且有线索时,保留证据上诉,情节严重可构成刑事犯罪。依据《刑法》第253.1条,出售或提供个人信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罚金;情节特别严重处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并罚金;窃取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同样受罚。单位犯罪对单位罚金,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法律分析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应该报警。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如果个人重要的信息丢失,而且知道怎么丢失的或者是有很多线索,保留证据上诉,情节严重可构成刑事犯罪。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拓展延伸个人信息泄露:如何应对身份证号码、电话、姓名、家庭住址被泄露的危害?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和家庭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首先,身份证号码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用、财务欺诈和个人信用受损。电话号码泄露可能导致骚扰电话、诈骗和个人隐私侵犯。姓名和家庭住址泄露可能导致个人安全受到威胁,包括家庭入侵和身体安全问题。应对这些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定期检查个人信用报告、设置强密码、保护个人设备和网络安全、限制个人信息的公开透露等。此外,及时报告泄露事件,并与相关机构合作,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应对潜在的威胁。结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一旦泄露应立即报警。报案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还可备案。若发现个人重要信息丢失并有线索,应保留证据上诉,情节严重可构成刑事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受到法律制裁。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和家庭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我们应定期检查信用报告、保护设备和网络安全,限制信息公开透露。及时报告泄露事件,并与相关机构合作采取法律措施保护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预防措施。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11修正):第三章 使用和查验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一)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二)兵役登记;(三)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四)申请办理出境手续;(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依照本法规定未取得居民身份证的公民,从事前款规定的有关活动,可以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证明方式证明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11修正):第二章 申领和发放 第十一条 国家决定换发新一代居民身份证、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公民姓名变更或者证件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公民应当换领新证;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出现错误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更正,换发新证;领取新证时,必须交回原证。居民身份证丢失的,应当申请补领。未满十六周岁公民的居民身份证有前款情形的,可以申请换领、换发或者补领新证。公民办理常住户口迁移手续时,公安机关应当在居民身份证的机读项目中记载公民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变动的情况,并告知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11修正):第二章 申领和发放 第十条 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应当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交验居民户口簿。 张丽珍律师 执业13年 资质认证 2023-08-30 住址电话姓名身份证泄露能干什么? 法律分析:身份证有被冒用的可能,但不用承担责任。公安部关于对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有关问题综合答复意见中指出:居民身份证是公民的法定身份证件,其主要功能是公民从事有关活动时证明本人身份。公民在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时,各相关证件使用部门负有核对人、证一致性的义务,确认无误后方可为持证人办理相关业务。如果居民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丢失证件者无须对自己未实施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二)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和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程偲律师 执业4年 资质认证 2022-12-23

文档

去朋友的小区,保安要我登记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我写了真实的,这样算不算信息泄露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保安取得信息的行为合法,不算信息泄露;但具有信息泄露的危险。法律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敏感信息的范畴。敏感信息是指与自然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关系紧密,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即可能造成损害的信息。该条款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开放条款,身份证号码、电话和地址与个人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高度关联性,与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事项具有相似性质,即属于敏感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信息时的行为准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形式上必须取得个人同意,同时在设置上遵循比例原则,必须具备目的性和充分必要性,且对信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采取体系解释,联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其他条款,可知“处理”包括了取得、使用、转移个人信息等行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