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发式多样,其中“蔽髻”是一种典型的发式。这种发式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2. 普通妇女的发式则更为随意,她们常将头发挽成各种样式,或戴假髻。这种假髻相对于蔽髻来说,装饰较为简单。
3. 同时,也有妇女受到西域少数民族的影响,将发髻挽成宽大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或梳丫髻、螺髻等。
4. 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使得妇女流行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被称为“飞天髻”。这种发型最初在宫中流行,后来逐渐在民间普及。
5. 在发髻上,妇女们还会加上步摇簪、花钿、钗镊子等装饰,或者插以鲜花,增添了发式的美感,体现了对美的追求。
6.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描绘了一位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的场景。侍女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到魏晋时期再度流行。
7.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和发饰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风格,也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新元素。这些发式和发饰不仅反映了当时妇女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扩展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继承了汉朝的遗俗。这一时期的男子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这种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
女性服装中,袿衣(杂裾)是礼服的一种。魏晋时期的服装风格承袭东汉,追求繁华、奢丽,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后来这种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飘逸,这就是辞赋中所描述的“华袿飞缓滚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