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塘湖春行》原文:【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漫步至孤山寺以北,行至贾公亭以西,
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白云低垂,景色宜人。
几只黄莺,争相飞向温暖的树梢,
新归的燕子,忙碌地啄泥筑巢。
野花盛开,渐使人眼花缭乱,
春草还未长得过高,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在绿杨成排的阴影下,白色的沙堤尤其迷人。
注释:
(1)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3)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4)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5)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6)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即将。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赏析: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创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友闭起以上评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