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判断正常冲突与欺负行为:孩子间的打闹常含有游戏成分,他们可能因不会适度控制动作而造成伤害。家长应提醒孩子玩闹时避免过度动作,特别注意保护对方脆弱部位如眼睛。若玩闹未导致严重后果,家长不必过度紧张。
2. 避免直接干预:孩子争执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学习过程。家长可能只听到一方之词,未全面了解情况,直接介入可能使问题复杂化。
3. 引导解决问题:当孩子向家长求助解决同伴间的矛盾时,家长应引导孩子寻找解决方法。解决原则包括:严重问题需教师及家长协商;如有责任应道歉;对方错误应明确指出,并鼓励孩子宽容;原则性问题要教育孩子正确争取权益。
4. 与对方父母沟通:父母应友好沟通,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榜样。应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在冲突中学习,而不是限制交往。
5. 适时介入:虽然不建议家长常插手,但孩子在面临危险或长期矛盾未解时,家长应了解情况并提供帮助。介入时应保持协助态度,让孩子参与积极解决方案,如“不打不成交”、“握手言和”。家长应表达对孩子解决问题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