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9年3月的《自然资源学报》上,厦门理工学院石谦博士、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的张君元研究员以及厦门大学蔡爱智教授共同发表了研究文章,题为《台湾浅滩——巨大的砂资源库》。该研究揭示了“海底沙漠”这一术语的由来。实际上,“海底沙漠”并非真正的沙漠,而是指台湾海峡中的一片广阔浅滩,因其富含海底砂层而得名。这片浅滩上的砂层在暴风浪和合成海流的作用下不断经历动态改造与运动,导致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清性极低,几乎无底栖生物活动,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沙漠般的环境。
蔡爱智教授进一步解释称,海底沙漠的特性与陆地沙漠有显著的相似之处。从地貌上看,海底的沙丘与陆地沙漠的沙丘一样,都是风力作用的产物。在成分上,海底沙漠主要由沙粒构成,缺乏黏土或粉砂。风浪的力量能够重塑沙丘的形态,而在风平浪静之后,又会形成新的沙丘,这一过程与陆地沙漠极为类似。然而,海底沙漠与陆地沙漠的不同之处在于,海底沙漠中含有较高的贝壳成分,这是其独特的特征。
海底沙漠的概念是在1986年被发现的,而在2009年3月,科学家们首次引用这一概念并发表在《自然资源学报》上,引起了轰动。这片海底沙漠位于台湾海峡,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蕴含着数百万亿立方米的沙资源,足以满足海峡两岸百余年的建筑用沙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沙漠”只是对台湾海峡地理环境的形象比喻,真正的主角是台湾海峡所蕴含的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