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雅利安人开始迁入印度河流域并逐渐定居。他们不是一次性到来,而是分批迁移,首先在印度河流域扎根,随后扩展至恒河流域。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是古印度文明发展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古印度文明的崛起和重要变革。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印度的犍陀罗和旁遮普地区,活动范围并未超出哈拉巴文明的界限。他们与当地居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尽管雅利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土著居民截然不同,导致冲突频发,但由于他们擅长使用战马和战车,社会组织具有较强凝聚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活动范围开始向东方扩张,他们沿喜马拉雅山脉至尼泊尔南部,再向东至恒河流域。与早期吠陀时代不同,雅利安人向东扩张主要是通过和平方式。据《百道梵书》记载,雅利安人毗德伽·摩陀婆在圣火阿耆尼含于口中时,圣仙乔达摩·罗喉伽那要求他吟唱《梨俱吠陀》。毗德伽·摩陀婆开口后,阿耆尼火神滑落而出,滚向东方,直至婆达尼罗河。乔达摩·罗喉伽那和阿耆尼火神随之抵达,得知经雅利安祭司净化后的婆达尼罗河东岸适于居住,而火神则提醒他们应继续向更远的东方进发。阿耆尼不仅是雅利安人的火神,也是其宗教文化的象征,这一神话传说反映出雅利安人东扩过程并未涉及武力征服。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时,还处于部落社会末期,以畜牧业为主。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后,他们开始放弃游牧传统,学习农业生产,利用河水灌溉土地,逐渐定居下来。他们的农作物和家畜与哈拉巴文明时期相似,但马匹较为多见。他们还学会了植棉织布,手工业开始独立发展,制陶业也有所进步。吠陀时代,铜器和青铜器逐渐被广泛使用,商品交换以物易物,牛成为常见的等价物。尽管没有城市,只有村落,但运输依赖牛车和马车。
在《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献中,可以了解到雅利安人的日常生活,如音乐、饮酒、掷骰子和战车比赛等娱乐活动,以及他们对首饰等装饰品的喜爱,这些都表明他们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雅利安人的社会组织形式仍然是部落氏族家庭结构,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女性并未受到歧视。随着时间推移,耕作和畜牧逐渐私有化,土地虽属氏族公社,但各户占有使用,并定期重新分配。奴隶可赐予或赠送,但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较少。
到了公元前12至前11世纪,雅利安人开始向恒河流域推进,当时恒河中下游地区多为森林覆盖,沼泽密布,不易通行,他们只能缓慢沿喜马拉雅山脚向恒河中下游移动。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原居民,包括达罗毗荼人和孟达人,有的被征服,有的逃至森林地区。雅利安人吸收了恒河流域的地方文化,特别是学会了种植水稻和吸纳了一些当地宗教因素。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的生产力有了新的提升,使用铁器成为代表。铁器的广泛使用,尤其是铁犁的出现,使得土地可以深耕,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百道梵书》中提及的与犁田有关的仪式,反映了使用6头、8头、12头甚至24头牛犁地的情况,因此牛变得极为珍贵,母牛也逐步被神化。
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还发展了商业,地方贸易主要商品包括盐和金属,并形成了一定的商业路线。与西亚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陆上通道,重要枢纽是叉始罗,还有海路贸易。除了实物交换,贵金属(金块)也开始作为交易媒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少量城镇,这些城镇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尽管规模很小,无法与摩亨佐·达罗、哈拉巴相比。
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并没有详细记录下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但他们留下的《吠陀》为后人了解古印度文明的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以及阐释它们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编纂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1200年至前600年。《吠陀》不仅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献资料,也是宗教经典、史料总汇和文学大系,成为雅利安人所创文明的代名词,被尊称为“圣书”。“吠陀”一词源自梵语,原意为知识。吠陀经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亚次大陆迁徙的过程中创作的,最初以口头形式流传,故也有人称之为“斯罗蒂”,即所闻之意。后来,一些雅利安学者对这些口传内容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再创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献体系。《吠陀》的原创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他们在入主次大陆之前就创作并代代流传下了众多的祭词和对神明的颂歌,他们无疑是《吠陀》最早的创作者。后来,许多祭司和贤者参与了对口头流传诗歌的整理,尽管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些人也无疑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诚的婆罗门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创造的,称之为天启文献,是由天神传授给祭司和圣贤的,因此《吠陀》与稍晚出现的、由圣贤所作的圣传文献是有区别的。
在四部本集中,《梨俱吠陀》最为古老,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编纂成书的时期要稍晚一些。在历史的传承中,《梨俱吠陀》共有5支流派,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只有沙卡罗一派并据此成书。《梨俱吠陀》绝大部分内容是赞颂吠陀诸神的颂诗,因此又得名《赞诵明论本集》。全书共10卷,赞诗1028首,其中核心部分是第2卷到第7卷,它们是分别传给各家流派的,也称《家传书》。第10卷是后来的婆罗门祭司加上去的,时间上明显晚于其他内容。《耶柔吠陀》又称《祭祀明论本集》,是婆罗门祭祀时吟诵的诗词以及怎样祭祀的散文诗。全书共有诗2000首。相传《耶柔吠陀》的传承也有86派或110派,但现在只存两大派,即《黑耶柔》与《白耶柔》。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黑耶柔》中本颂诗与释诗相混合,而《白耶柔》却将二者区分得很清楚。所谓本颂诗,指的就是来自《梨俱吠陀》的对神明的颂歌,即重复《梨俱吠陀》的内容,这在《耶柔吠陀》中占了大量的比重。其他部分是祭词,这是《梨俱吠陀》中所没有的,祭词一词梵语为“耶柔”,《耶柔吠陀》由此而得名。《沙摩吠陀》又称《歌咏明论本集》,是婆罗门进行祭祀活动时为《梨俱吠陀》中的颂诗谱上曲调以便歌唱的汇集,因此实际是学习歌唱,为实践所用的本集。全书的1549首歌中,大部分来自《梨俱吠陀》,其中只有75首例外。这三部《吠陀》合称“三明”,其神圣性很早就被确立。《阿闼婆吠陀》的形成稍晚于《梨俱吠陀》,其中有部分内容也许与《梨俱吠陀》同时代。但其神圣性的确立,却明显晚于“三明”,这也许是因为其内容所致。与另外三部《吠陀》不同,《阿闼婆吠陀》对神明的赞歌所占比重很小,在现存的20卷,731首诗歌中,大部分是对怨敌、邪恶的咒语和消灾的巫术,因此又名《禳灾明论本集》,它们主要源于民间,集中反映出当时人们活跃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作为印度最早的宗教圣典,《吠陀》保留了许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态,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由于它使用诗化的语言,使人过目难忘,易于咏颂,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理解和诠释的充分空间。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世事变化无常,但《吠陀》的神圣地位始终未变,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文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