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俄勒冈中部山区,我以车为家,独自游牧,探访这片被雨水滋润、森林密布的秘境。尽管沿途偶遇瀑布和绿意盎然的山谷,小镇们静谧而隐秘,远离喧嚣的观光客,却成了户外探险者的天堂。这片充满神秘和惊喜的林区,虽然值得单独撰写攻略,但今天的主题是讲述一段独特的故事。
雨,从狗山开始下起,整夜未歇。然而,躺在车里听雨滴敲打的声音,却让人意外地感到安心。当新的一天到来,我才有机会探索这片营地。这里,胡德山脚下的农庄,农场主开辟了一片地方供人扎营。满目樱桃树花期刚过,新绿的枝条上点缀着不显眼的果实。在雪山的映衬下,果园显得宁静而和谐,仿佛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虽然无法欣赏到雪山的全貌,但这日仍是连绵不断的雨水。在营地里,我享受了雨中的浪漫早餐,但随着海拔的升高,我终于深陷在积雨云中。在号称胡德山最佳观赏点的Trillium湖,我所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令人唏嘘。
面对雪山的观赏难题,我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在雨带之后的第一座小镇,找一顿美味的餐点。于是,我被漫长的雨带带到Madras,这座位于喀斯喀特山脉干旱东坡的小城。这里,没有海岸线的雨雾,也没有内陆沙漠的荒凉,Madras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城,从洲际公路两边延伸出的居民区,大宅子与大汽车相映成趣,市中心的超市和公园相得益彰,虽有年代感的基础设施,却彰显着单极强国的雄风。
生活在湾区,人们沉浸在多元文化的错觉中,不同肤色的人并肩而行。然而,在内陆小镇,美国依然是单一种族的领土。没有特定的族群社区,只有绝对的多数与少数。市政厅前的标语、满街的炸鸡汉堡和美式taco,都在宣示着小镇的集体意志。
由于Madras唯一的中餐厅,我对它没有抱太大的期望。然而,当我走进餐厅,首先见到的却是一张亚洲面孔的前台小哥,这让我有些意外。小哥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当我皱眉阅读菜单,他勉强点了两份看起来正常的炒牛肉和青菜,并试探地问我是否是中国籍。得到我的点头后,他显得很高兴,但又有些紧张地告诉我,餐厅的菜单是为美国人设计的,我应该直接点餐。
这段故事揭示了美国中餐厅的起源与变迁。一百多年前,华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创造了一张几乎全美通行的中餐菜单。如今,在湾区这样的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正宗的任何中国菜系,但内陆小镇如Madras,则保留着独特的中餐文化。餐厅的中餐师傅,可能来自拉丁美洲,他们既要满足当地人的口味,又要保持传统中餐的精髓。
在Madras中餐厅,我享受了一顿特别的晚餐,与小哥深入交流,了解了小镇与餐厅的背景。这份晚餐不仅是一顿美食,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餐厅的妈妈亲自端出菜肴,用湖南口音与我交流,分享了小镇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尽管餐厅的菜肴中还保留了一些美式风格,但妈妈的手艺和对家乡的思念,使得这顿晚餐充满了温暖与情感。
旅程接近尾声,我踏上了前往加州地界的道路。当沙斯塔山出现在天际线,我回到了熟悉的加州。在休息站里,我啃着熟悉的In&Out汉堡,计划着参观拉森火山国家公园。长夜的气温骤降至0度,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旅程的热爱与期待。旅程的终点,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