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荀勖,需对西晋政治制度有深入理解。在西晋建立后,晋武帝进行分封诸王的举措,被某些人认为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源,这显然是对西晋政治体系的肤浅理解。晋武帝分封宗室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吸取曹魏宗室无力捍卫皇权的教训;二是分权以遏制异姓功臣和士族;三是作为守成之主的晋武帝,需要稳固宗室的势力以巩固统治基础,奖励在篡魏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宗室成员。
封国制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制度,它存在诸多政治隐患。制定这一制度的挑战在于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隐患。泰始元年的首次分封,共有27位王。研究表明,晋武帝是根据周制来分封诸王的,其中三位弟弟扮演着类似于“三监”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封国制只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非中央制度,封国直接由原来的郡改设,郡守变为王国内史,不设国相。宗王并不前往封国,也不掌握地方权力,封国的租税仅供宗王享用三分之一,因此许多宗王不愿前往封国,而是留在中央任职以获得更优厚的待遇。后来的“国皆置军”、“使军国各随方面为都督”是对出镇就国宗王的补偿,并非普遍现象。
泰始初封的27位王中,大部分与晋武帝关系较远,难以依靠他们保卫皇权。因此,晋武帝一方面让诸王前往封国,远离政治中心,另一方面开始分封诸皇子为王。咸宁三年,晋武帝对封国制度进行了大幅修改。第一,实行“移封就镇”,即将诸王的封国与都督区保持一致,便于管理并促使诸王前往封国;第二,规定非皇子不得封为王;第三,允许诸王支庶受封;第四,大幅调整封国的军队配置,依据与皇帝的亲属关系远近调整,并且王国军队逐代递减。这一系列改革成功实现了“强干弱枝”的意图,并有力限制了齐王攸一系。
参与并辅助晋武帝制定这一制度的正是荀勖。荀勖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展现出的政治素养在史传中有详细描述。他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建议,比如在咸宁改制前,晋武帝询问荀勖关于派遣王公前往封国的意见,荀勖建议应保持王公的都督地位,避免削弱其权力,同时避免分割郡县,以免引发人心不稳。他的建议得到了晋武帝的认可,并且多采纳了他的意见。
西晋的封国制度和削五等爵的意图共同体现了晋武帝的政治策略,旨在削弱诸王的力量。荀勖建议晋武帝不应急于实施封国改制和削五等爵,以免引起泰始诸王的反感。荀勖不仅理解了晋武帝的建制意图,还能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才智在历史评价中得到认可。
然而,封国制度的最终形成与晋武帝的政治构想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实现。太康十年的第三次封国改制提升了帝系诸王的实力,为晋末大乱埋下了隐患。晋武帝在病重时,力图加强帝系诸王的力量以确保身后内外相稳的局面,但这一安排未能完成便去世。此时荀勖已经离世,无法再提供有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