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4.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5.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6.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7.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8.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9.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10.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
11.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12.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传达出来。
13.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
14. 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15.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16.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17. 隐薯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18.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19.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20.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21.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