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在竹林之外,几枝桃花初绽,春意盎然。江水回暖,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似乎是首先感受到这股暖意生灵。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而芦苇也开始冒出新芽。此时,河豚正准备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归江河。
其二:归雁北飞,宛如归家的人们,依依不舍。它们尚未抵达北方,便已深知那里的沙漠将会迎来风雪的肆虐。然而,它们仍贪恋江南这半月的春光,不愿匆匆离去。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注释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全组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和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惠崇春江晚景》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介绍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轮源士塌扒,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