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经》中,佛言“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这句话探讨了四相的含义以及它们与修行的关联。
四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们在佛学中被视为众生沉醉的虚妄表象,也是产生烦恼、痛苦和无明流转的根源。具体来说:
我相:指的是对自己的执着,认为有真实的自我存在。如文中故事中修行人面对歌利王的侮辱和身体伤害,却不生瞋恨,体现了对“我相”的超越。
人相:指的是对其他人的执着,认为有真实的他人存在。在文中,歌利王对修行人表示生气,认为他不应该与宫女交谈,体现了“人相”的执着。
众生相:指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执着,认为有真实的众生存在。文中,宫女们对修行人的恭敬听法,体现了对“众生相”的执着。
寿者相:指的是对生命、身体的执着,认为有真实的长寿存在。修行人面对身体被割截,仍能保持平静,体现了对“寿者相”的超越。
《金刚经》强调,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意在提醒修行者超越四相,以无我、无他、无众生、无寿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世间的种种现象,从而达到解脱烦恼、净化心灵的目的。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意味着真正的佛者是超越一切表象的。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实践中,这要求修行者在面对自我、他人、世界、生命时,都能保持一颗纯净、平等的心,不被四相所束缚,从而走向觉悟与解脱。
最终,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众生实灭度者。这体现了佛法中的大慈大悲精神,即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认识到众生本性清净,无需外在的灭度,只是在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自度度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相一空,此岸即是彼岸。在修行的道路上,超越四相不仅是通往解脱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自度度人的关键。通过不断净化心灵,超越自我与他者的界限,修行者最终能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达到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