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这一形式。这表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虽然这些概念已经存在,但它们并未被明确地提出。后来,马克思提出了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两个公式,得出m/v=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一系列公式表明了剩余价值在不同形式下的表现,例如剩余劳动/工作日=剩余价值/产品价值=剩余产品/总产品。古典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如剩余劳动/工作日=剩余价值/产品价值=剩余产品/总产品,其问题在于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指出,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存在,用利润来代替剩余价值。在剩余价值率的计算中,实际的劳动剥削程度是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例如,假定工作日为12小时,实际劳动剥削程度表现为6小时剩余劳动/6小时必要劳动=100%,但根据公式II,计算得出的剩余劳动/12小时工作日=50%,这实际上是表示工作日或其价值产品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剩余劳动始终小于工作日,剩余价值始终小于价值产品,剩余价值率或实际的劳动剥削程度完全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
古典经济学把工作日看作不变量,这导致了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被固定化。如果只着眼于价值产品的分配,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关系被掩盖了,即掩盖了可变资本与活劳动力的交换以及工人与产品的分离。这导致了一种协作关系的假象,仿佛工人和资本家按照产品的不同形成要素的比例来分配产品。然而,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无酬劳动/有酬劳动的公式实际上表示资本对别人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在这里,有酬劳动指的是工人在工作日的一部分生产一个等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无酬劳动指的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掌握的部分。因此,资本的增殖秘密在于它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