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治病原理以偏纠偏,却面临如何辨认药性偏性的难题。古人在没有中药书籍的时代,如何寻找答案?这涉及到中药作用的两条线索:形象与理通。
形象,指的是外形相似的物体可能具有相似的药效。古人常使用“取类比象”方法,将相似事物视为一类,认为它们身上存在相通之处。科学兴起后,这种方法受到批评,但当我们对事物知之甚少时,它是一种高效、启发性的认识手段。
举核桃为例,因其外形似大脑,古代医生推测它可能对大脑有补益作用,于是尝试临床应用,发现它对记忆力减退、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咳嗽痰喘有明显疗效,尤其对老年人肾虚引起的便秘同样有效。由此,核桃的主要功能被确定为治疗腰疼、咳喘、便秘等肾虚引发的问题。
藤类药材如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弯曲蔓延的形状与人体筋相似,表明它们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鸡血藤切开后流出红色液体,形象地说明了其对血脉问题的治疗效果。
牛膝的茎节粗大、隆起,与牛膝盖相似,说明它在治疗膝关节疼痛方面有独特功效。
丹参,外形细长,红色,外观酷似血管,擅长治疗血脉不通畅导致的胸闷、心口疼及妇科问题,是血脉相关疾病常用药。
中药作用的发现过程,往往从药物的外形启发出发,通过多年的临床验证,最终确定其功效。外形相似的药材,为寻找其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