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后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中东欧的政治地图较为简单,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形成了三大帝国的对峙。巴尔干地区则主要由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控制,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巴尔干国家如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获得独立,地区的色彩变得斑斓起来。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帝国主义列强对该地区的争夺也愈发激烈。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同盟内部矛盾爆发,引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最终导致保加利亚战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德意志帝国战败,欧洲地图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芬兰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相继获得独立。波兰在经历了被瓜分和重建后,终于在1918年再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波兰走廊的建立,以及但泽自由市的设立,都改变了德国和波兰的边界。
波兰的东界问题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在1921年的里加条约中确定。俄国和波兰的边界也发生了变化,罗马尼亚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也独立。意大利获得了特兰提诺和的里雅斯特地区。
南斯拉夫王国成立,包括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大量的国土,包括波兰走廊、阿尔萨斯—洛林、欧本和马尔梅迪,以及石勒苏益格北部。
总的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许多国家独立,帝国崩溃,新的国家边界被确定。然而,这种领土调整往往充满了复仇和分赃的情绪,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