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层
麻花坪钨铍矿区占地约1.5平方公里。从东到西,由老至新,矿区内揭露的地层包括下泥盆统的浅变质碎屑岩和中上泥盆统的大理岩,两者之间呈现渐变过渡关系。浅变质碎屑岩是钨铍石英脉的容矿围岩,而大理岩则是钨铍白云母—萤石脉的主要寄主围岩。
(二)火成岩类
在矿区内未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酸性岩浆岩,邻区亦然。仅见基性岩脉,长度在1至4米,宽度2至3米,沿着地层理或以低角度斜交层理侵入容矿围岩中。一岩(矿)石手标本,具条纹—条带构造,内含丰富绿柱石晶粒,采集自矿区悬崖。经鉴定,平行于脉壁的条纹—条带主要由钠—更长石和含锂白云母组成。指出常规的斜长石牌号测定方法可能存在误差,推荐使用电子探针进行准确测定。认为手标本中的钠更长石可能属于钠长石。虽然与钠长石云斜煌岩相似,但并不完全吻合,且与SSIR推荐的云斜煌岩也不相同。遗憾的是,该手标本已无法找到,研究无法深入。
(三)构造
矿区内新生代构造活动剧烈。本地湾背斜、断裂构造和东西向裂隙构造与钨铍矿化密切相关。背斜形成时,翼部岩性界面的层间构造滑动破碎带是矿化强度的关键因素。矿区裂隙构造主要包括X型剪切裂隙和横张裂隙,均为容矿裂隙。X型剪切裂隙中最发育的是近东西向一组,常密集成群,多在大理岩中产出。横张裂隙多跨越两套地层,通常为钨铍石英脉充填,与东西向脉平行分布,但形成时间早于X型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