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军战术的演变:明朝军事战术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擅长守城。在与北元作战时,也曾大量使用骑兵,但都是在步兵方阵的伴随下运用的。明成祖朱棣时期,明军以骑兵为主,步兵和火器为辅,擅长野战。明成祖本身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他曾五次亲征漠北,前三次大获全胜,后两次由于游牧民族逃避,让朱棣感到羞愧。这一时期,明军战力应该是明朝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
在沿海平倭时期,明军以步兵为主,火器和大骑兵为辅,这主要受南方地理条件限制了骑兵发挥的影响。在北方对付游牧民族的明军,仍然以骑兵出击和火器守城为主,这一时期明军呈现出军余缓慎事战术上的多元化。
对后金的战争时期,明军主流战术达到了超越时代的先哪弯进性!即以火器为主,步骑为辅,战术特点是以火器打头阵,步骑混合方阵列在火器营后面待敌。这种“先进性”完全脱离了当时火器无法单独对付骑兵集团、而明军又缺乏严格训练的实际情况,导致战事屡败,最终迫使明军重又回归到传统的守城战略。
兵制方面的说明:由于明政权存在的时间跨度大,其军制也相应的十分复杂。明军的常规兵制主要来源于所谓的“垛集军”,即把一部分特定人群划为军籍,世代相传。全国的军事力量以卫所为基本单位,每卫数千人,每所数百人,分驻地方。这一点模仿了唐朝的府兵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设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都司之下,府、县二级遍设卫所,一府设所,连县设卫。
级别包括卫、千户所、百户所,人数分别为5600人、1120人和120人,长官分别为卫指挥使、千户和百户。其下还有总旗(60人)、小旗(6人)等编制。各卫分统于都指挥使司,各都指挥使司又分统于中央五军都督府。
地方卫所之外,在京师集中了一百多卫,编为三大营,称京军,作为国家的战略力量。凡有大的出征一般是由于京军执行。京军的人数在明朝前期高达50-80万人,装备精良,以保持中央对地方的优势。
明军兵制的特点是实行分权管理:军队的军籍属于五军都督府管,各省有自己的都指挥使作为长官,负责平时训练组织。中央政府的兵部负责人事、参谋和调遣,一有兵事,则由兵部派出总兵官去指挥都指挥使和卫所兵作战,作战完毕则交出军权。这样,都指挥使、都督府和总兵,都无法全面控制,有指挥权的平时不和军队在一起也无固定下属,军权牢牢控制在国家机器手里。所谓“将不专兵,兵不私将”。
分权制度的好处是最大限度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反叛中央,弱点是指挥官不参与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发挥。
野战兵制包括京师三大营、高危地区的边防军和优秀将领一手组建的私兵。京师三大营是明朝理论上最精锐的部队,分为“五军营”、“神枢营”和“神机营”三大营,其中神机营专门使用火器。
私兵的起源应该是在戚继光阶段,戚继光在卫所军已经失去实战能力的情况下,放弃了传统的征兵制,转而采取募兵制。他招募吃苦耐劳的农民和矿工参军,然后发给比其他传统部队(卫所军)更高的军饷,亲自训练和指挥作战,并在士兵中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这支人数最高不过万的军队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铁军,号称戚家军,而不是某某番号明军。
万历初期,张居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借鉴戚继光等一些优秀将领的练兵经验,大力整顿军队,使明朝和明军恢复了一些元气。像一些著名的边防将领,他们所统率的军队都是以征兵制和雇兵制相结合,而这些雇兵有很大一部分不在正规军的编制之内,称为私兵。然后以精锐的私兵(通常在一千五百至三千人左右)为支点,带动整支军队的战斗力,最终使部队成为某些名将的专属部队,如果他们调防,手下的这些精锐往往随他们一起行动。
明朝后期,野战军主力京师三大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能真正担起主要作战任务的就完全是边防军和实力派将领所拥有的这些专属部队了。
明军的武器装备由冷兵器和火器组成,有关火器的详述在《龙战》其他篇章中已经讲过了,这里只简单再提一下,明军的火器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前后,这时候的火器仍然从属于冷兵器装备,虽然有著名的神机营出现,但其作用仅在面对敌军冲锋时给予一定的火力杀伤,后续战斗仍由弓马步骑等冷兵器军种完成。到了神宗末期,火器已经成为明军中的主战装备。
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
明军的后勤保障: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士兵平时种田,战时打仗,明初庞大军队的军饷主要来源于军事屯田的产出,朱元璋曾设想:“养兵百万,不费人民一粒米”。这一点在明朝前期可以做到,后期随着政治腐败,其作用适得其反。
具体的后勤保障,明军运输营详细资料:人员编制:内将官1人,中军1人;军车兵30人;杂役兵254人;车炮兵1622人;全营共1908人。装备火器:车载佛郎机160门(每门3人);鸟铳640枝(铳手640人)。车辆畜力:辎重车256辆;驾车用牛256头。杂项工具:金、鼓、旗帜、响器二套;绳桩96条;拒马枪256条;火兵尖担256架;火镰224把;灯笼354个;铁楸736把;铁撅496把;镰刀1216把;斧头128把;凿子128把;铡刀240口。粮秣辎重:米200石;黑豆500石;淇子299石4斗;炒面299石4斗。锣锅500口;铁锅256口;水袋500个;水桶256个。全营一次运载军需物资量可供1万人3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