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山穴:针对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和便秘、痔疮脱肛,可配合腰部阿是、昆仑、志室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实证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为主,虚证则以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载:“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公孙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络穴,能健脾和胃、通调肠腑,适用于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等病症。有研究显示,针刺公孙穴能提高腹部的耐痛阈。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穴位,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效,适合治疗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如偏头痛、颈项强痛等。
地仓穴:足阳明胃经穴位,能疏风通络、调和气血,适用于颜面神经麻痹、小儿流涎、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等症状的治疗。
定喘与定咳穴:用于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的治疗。定喘位于颈后部,定咳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适用于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状。
身柱与天柱穴:身柱为督脉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适用于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等症,特别是用于治疗小儿疾病。
三阴交穴: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适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适用于胎位不正、体虚、咳喘等症状的治疗,配合三阴交或足三里穴效果更佳。
二沟穴: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适用于治疗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横沟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隐白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适用于出血性疾病治疗,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等症。
当孔穴:当泉和孔最二穴的简称,用于治疗鼻衄、头痛、胸痛、咽痛声嘶等症状,指压或针刺均可有效止衄。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适用于心、胸、胃、胁肋、腹部内脏疾患的治疗,如胃痛腹胀、心悸失眠等症。
重海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配合肾俞、足三里、悬钟等穴能增强疗效。
拈竹穴: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适用于头目疼痛、双目红肿等症状。
大椎穴:为诸阳交会之所,具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适用于感冒发热、癫痫等症状的治疗。
少商穴: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适用于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等症状。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适用于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的治疗。
人中穴: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治疗精神、神志方面的病症,如昏迷、癫狂、癫痫、中暑、癔病等。
绝骨穴:悬钟属胆经,适用于高血压眩晕、头晕目眩、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治疗。
安神穴:为经验穴,适用于顽固失眠、精神情志病等症状的治疗。
四缝穴:经外奇穴,适用于治疗疳积、厌食、百日咳等症状,同时具有止泻止咳的作用。
关元穴:大中极、丹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之一,适用于不孕症、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的治疗。
通里穴: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有良好疗效,适用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等症状的治疗。
蠡沟穴:足厥阴肝经络穴,适用于调治肝、肾、脾疾病,如痛经、阴痒、慢性前列腺炎等症状。
缩泉穴:治疗遗尿症状,邓老经验用穴,适用于小儿遗尿症的治疗。
二脘穴:上脘、中脘并用,适用于胃痛、胃胀、肝炎等症状的治疗。
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肠痈症状。
太溪穴:足少阴肾经输穴,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各种病症,如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等。
后溪穴: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适用于治疗头痛、项背疼痛、肩背部疼痛、手指挛急等症状,对尿频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