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无明:人的生命起始于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无明状态。这种无知不仅是对事物的无知,也是对自己状态的无知。在佛教中,无明是指对生命的无知,它是所有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2. 色:色是指所有可视化的物质形态,包括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的一切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色是感官体验的第一步,是从无明到感知世界的桥梁。
3. 声:声音是听觉所感知的对象,包括所有听到的声音。人们往往被悦耳的声音所吸引,而被不悦的声音所困扰,这些都是声的范畴。
4. 香:香是指所有能够通过嗅觉感知的气味。香气常常令人愉悦,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对感官的诱惑之一。
5. 味:味是指通过味觉感知的食物的味道。食物的味道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感受,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6. 触:触是指通过触觉感知的物理接触。人类通过触觉来感知外部世界,也是身体与外界互动的基础。
7. 受:受是指对色、声、香、味、触等感官经验的感受。感受是心理过程的开始,它涉及对感官经验的评价和情感反应。
8. 想:想是对受后的心理印象进行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想包括形成概念、记忆和期待,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9. 行:行是由想产生的行为或行动。行为是基于思想和情感的反应,是人们与世界互动的实际行动。
10. 识:识是指对经验进行识别和辨识的心理过程。识涉及对感官输入的解读,以及形成对事物认识的能力。
11. 爱:爱是指对某种对象的情感倾向和强烈的喜爱。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复杂和强烈的,它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
12. 别离:别离是指爱的相反面,即失去所爱之人或事物的痛苦。别离引起的痛苦是人类经历中的普遍现象。
这十二个环节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基本循环,从无明开始,到别离结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佛教徒通过修行,旨在切断这些环节,以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