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深入解读中性利率,探讨其定义、重要性、变动因素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中性利率是指在充分就业与稳定通胀下的短期利率,即货币政策既不收紧也不放松的利率水平。它由经济基本特征决定,而非由美联储设定,通常以减去通胀后的实际利率形式讨论。中性利率无法直接观察,只能通过估计得出。
中性利率对美联储设定利率的判断至关重要。若利率高于中性利率,美联储可能通过提高基准联邦基金利率来冷却经济;若低于中性利率,则可能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中性利率在货币政策中起到指路牌的作用。
近年来,中性利率成为讨论焦点。Bloomberg数据显示,自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始加息后,提及中性利率的新闻报道数量大幅增加,并在2018年进一步走高。
中性利率水平有所变动。经济学家使用模型估计中性利率,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美国经通胀调整后的实际中性利率约为0.6%。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指标有所下降。自1972年以来,估计的中性利率平均降低了2.8个百分点。
不同经济体的中性利率趋势相似,表明下降不仅限于美国。在英国、加拿大和欧洲,自1972年以来估计的中性利率平均下降了2.7个百分点。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的预测显示,到2018年9月,长期实际中性利率约为1.0%。长期联邦基金利率预测中位数,作为对中性利率的估计,随着时间推移已下降,现在比2012年1月时的水平低了1.3个百分点。
长期中性利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率增长、长期停滞、全球储蓄过剩、安全资产需求和人口统计学因素都对中性利率产生影响。例如,低生产率增长和全球储蓄过剩可能压低中性利率。
美联储官员对中性利率看法不一。一些官员主张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中性以上以降温经济,而其他官员则认为经济尚未充分运行,不需先行降温,否则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纽约联邦储备主席John Williams淡化了中性利率的使用。他们认为中性利率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是很好的基准,但在货币政策决策中不应作为精确估计。较低的中性利率减少了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降息的空间,可能迫使美联储在衰退中将利率降至零。
低中性利率的危险在于降低货币政策在衰退时降息的能力。美联储经济学家Michael Kiley和John Roberts的研究表明,在中性利率非常低的情况下,美联储可能有40%的时间需要将利率降至零。面对零利率下限问题,需使用非常规货币工具如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或改变货币政策框架。